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Thomas H. Davenport, David W. De Long, and Michael C. Beers)
[報告者:俊堯]
本週文章的主題為成功的知識管理專案。知識管理專案主要有四大目標:
1.創造知識倉儲
2.增進知識取用
3.提升知識環境
4.管理知識如同管理資產
其中「創造知識倉儲」需要完整地取得公司組織的知識文件,並予以整理收藏;「增進知識取用」則為建立緊密的連結,例如建立各業務、各技術的專家網絡或將知識文件做適當的分類索引,方便使用者能適時應用公司組織現有的顯性與隱性知識,提出事情的解決方案。而「提升知識環境」則是提供有助於知識創造、轉換與展現、使用的環境氣氛,以易親近知識的組織文化促進知識的分享、並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知識轉換的過程,且能有共通一致的語言或特定用語來加強溝通。最後則是「管理知識如同管理資產」,即重視公司組織的知識,看待有如公司組織的資產,並仔細盤點公司組織的知識資產、評估知識資產的效益。在推行知識管理專案的四個目標的背後,最重要的是有高階管理者的支持,能清楚辨別哪些類型知識對公司有用,並且給予長期的鼓勵與獎勵制度,提供支持知識管理專案所需的資金與資源。然而知識管理專案並非拯救公司的萬靈丹,然而在公司組織各方面狀態良好,面臨激烈競爭時,知識管理則是致勝的關鍵。
以上報告結束後,老師要我們每位同學針對所辦的環境提出知識場域Ba Model的建議報告。覺得每位同學的報告都很認真、觀察得很仔細,甚至以所辦的平面圖、其他辦公室的照片,來檢視分析所辦各種不同的Ba Model與空間發展的可能性。發現大部分同學對於所辦的Ba Model有許多觀點一致的地方,即同樣認定所辦有些教室空間確定歸屬於特定的知識場域,例如多數同學皆認為上課教室具有對話型Ba(創意場所)的特色,而茅房則有行動型Ba(專心場所)的特色。此外部分同學都同樣對所辦有些較不被注意的空間角落期望有更多元創意的應用。而少數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則在於裝飾或擺飾的偏好,有趣的是,關於所辦那隻神秘又KUSO的黑貓原來許多同學都有注意到呢!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大家都很重視所辦這塊寶貴的學習園地,且也是大家學習過程的共同記憶!
師大聽演講心得 | 080618
知識服務與專利分析 (演講者:阮明淑教授)
本週邀請到世新大學資傳系的阮老師來為我們演講,在聽講過程可以感覺到阮老師平易近人且樂於與學生分享討論的教學風格。
阮老師一開始提到從資訊服務到知識服務,隱含知識管理的概念。而在競爭強烈的服務業要能做出比別人更「快、好、省」的服務才能勝出。例如資訊檢索服務不只要求找到的資訊直接相關,亦要求搜尋的速度、檢全率與檢準率。知識服務即在於協助公司組織創新知識以使其產品與服務加值。公司內部先由圖資相關人員對知識進行內容管理,最後則由專業“知識”專家、專業“技術”專家、專業“資訊內容”專家三種人員進行人力管理與決策。然而知識的運用必須要特別注意驗證與活用,以確保用以判斷決策的知識本身是正確的,並需評估其重要性以選出有用的知識。
再來談到專利分析,則可以說是知識服務的“必殺技”,專利分析能協助公司組織檢視其持有的技術研發成果,並使這些技術成為一種具法律效力的財產權,可突顯出公司的優勢。然而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並未記載於書面文件,因此要如何去判定公司內部的專利很重要,必須先了解外在競爭環境有什麼,進而檢測公司內部有什麼技術是他人沒有的、還缺乏哪些技術?然而並非所有技術都要當作專利,而是要看這些技術能否為公司帶來效益。
最後,得知阮老師還具有園藝博士的學位,覺得很厲害,看到阮老師能將農業上的專業知識,與圖資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為農業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價值,同時也能打破一般常見對農業與圖資的刻板印象。另外也想到長輩曾經提到過去種水果沒有特別的技術,然而現今農業越來越重視與科技的結合,因此不僅能透過生態防治的方式來克服蟲害,以及運用科技來維持水土、溫度方面的均衡,此外還能以基因改良或與其他水果互相搭配種植開發出新的品種!因此不管任何領域的行業,若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且能獲取其他領域有關的知識,使之與本身行業的專業技術結合運用,則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個獲取的“管道與途徑”正需要運用「知識管理」來引領有需要的人取得!
本週邀請到世新大學資傳系的阮老師來為我們演講,在聽講過程可以感覺到阮老師平易近人且樂於與學生分享討論的教學風格。
阮老師一開始提到從資訊服務到知識服務,隱含知識管理的概念。而在競爭強烈的服務業要能做出比別人更「快、好、省」的服務才能勝出。例如資訊檢索服務不只要求找到的資訊直接相關,亦要求搜尋的速度、檢全率與檢準率。知識服務即在於協助公司組織創新知識以使其產品與服務加值。公司內部先由圖資相關人員對知識進行內容管理,最後則由專業“知識”專家、專業“技術”專家、專業“資訊內容”專家三種人員進行人力管理與決策。然而知識的運用必須要特別注意驗證與活用,以確保用以判斷決策的知識本身是正確的,並需評估其重要性以選出有用的知識。
再來談到專利分析,則可以說是知識服務的“必殺技”,專利分析能協助公司組織檢視其持有的技術研發成果,並使這些技術成為一種具法律效力的財產權,可突顯出公司的優勢。然而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並未記載於書面文件,因此要如何去判定公司內部的專利很重要,必須先了解外在競爭環境有什麼,進而檢測公司內部有什麼技術是他人沒有的、還缺乏哪些技術?然而並非所有技術都要當作專利,而是要看這些技術能否為公司帶來效益。
最後,得知阮老師還具有園藝博士的學位,覺得很厲害,看到阮老師能將農業上的專業知識,與圖資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為農業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價值,同時也能打破一般常見對農業與圖資的刻板印象。另外也想到長輩曾經提到過去種水果沒有特別的技術,然而現今農業越來越重視與科技的結合,因此不僅能透過生態防治的方式來克服蟲害,以及運用科技來維持水土、溫度方面的均衡,此外還能以基因改良或與其他水果互相搭配種植開發出新的品種!因此不管任何領域的行業,若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且能獲取其他領域有關的知識,使之與本身行業的專業技術結合運用,則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個獲取的“管道與途徑”正需要運用「知識管理」來引領有需要的人取得!
師大聽演講心得 | 080611
對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看法 (演講者:孟廣均教授)
本週邀請大陸的學者孟廣均教授來演講,孟教授感覺是很認真謙和的人,非常誠心地與我們分享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情形以及對其深入的觀察看法。
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也曾經歷改變學科名稱的情形,從過去的「圖書館」轉變為「圖書情報」,而後又變為「信息管理」,可以看出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學科範圍不僅只包含圖書館管理,也開始重視取得資訊與管理知識的領域。而大陸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分科與設立辦學點的方式有些複雜,加上大陸專有名詞的用語與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聽起來有點霧沙沙,不過也可以感覺出大陸圖資教育非常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專門性。
而從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現存的部分問題,可以發現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存有相似的情形。例如在目標的問題上,有選擇培育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兩難,這讓我想到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似乎較少實際操作的應用課程,或是針對培育未來館員的課程。然而學術理論的課程也有其必要性,學生唯有先了解理論才能有宏觀的視野來思考許多事情實際作法背後需考量的因素,對圖資人的角色有更清楚廣泛地認知。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兼顧理論與實務,技能上的訓練誠屬重要,然而學術思想上的提升則能幫助創新圖資領域的知識,同時幫助實務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圖資領域由於理論太少,難以被認為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而像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因此不受重視且學術地位較弱。然而我認為這也是圖資領域的優勢,若能加強第二專長的發展,則可以針對各門領域以其管理知識的專長將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為知識創造附加價值,以發揮最大效用;如同新聞記者也有分為運動記者、財經記者、醫藥記者等,皆以新聞採訪的專業能力在各自擅長領域內揮灑自如!
本週邀請大陸的學者孟廣均教授來演講,孟教授感覺是很認真謙和的人,非常誠心地與我們分享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情形以及對其深入的觀察看法。
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也曾經歷改變學科名稱的情形,從過去的「圖書館」轉變為「圖書情報」,而後又變為「信息管理」,可以看出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學科範圍不僅只包含圖書館管理,也開始重視取得資訊與管理知識的領域。而大陸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分科與設立辦學點的方式有些複雜,加上大陸專有名詞的用語與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聽起來有點霧沙沙,不過也可以感覺出大陸圖資教育非常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專門性。
而從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現存的部分問題,可以發現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存有相似的情形。例如在目標的問題上,有選擇培育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兩難,這讓我想到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似乎較少實際操作的應用課程,或是針對培育未來館員的課程。然而學術理論的課程也有其必要性,學生唯有先了解理論才能有宏觀的視野來思考許多事情實際作法背後需考量的因素,對圖資人的角色有更清楚廣泛地認知。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兼顧理論與實務,技能上的訓練誠屬重要,然而學術思想上的提升則能幫助創新圖資領域的知識,同時幫助實務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圖資領域由於理論太少,難以被認為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而像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因此不受重視且學術地位較弱。然而我認為這也是圖資領域的優勢,若能加強第二專長的發展,則可以針對各門領域以其管理知識的專長將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為知識創造附加價值,以發揮最大效用;如同新聞記者也有分為運動記者、財經記者、醫藥記者等,皆以新聞採訪的專業能力在各自擅長領域內揮灑自如!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604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Michael H. Zack) [報告者:友維]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管理編碼化的知識。首先友維以箭頭的方式來呈現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情形,然而老師提出也可以三角形的方式呈現,顯示資料到知識是逐漸精簡的過程。此種三角形呈現的圖可以解讀為一開始必須先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組織以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將資訊更仔細地分類過濾,以轉化為對當下情勢相關的知識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知識即有如從資料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份。有趣的是,老師也提到有的人雖然沒有知識或沒有實際經驗,但卻可能存在智慧,所以我想智慧不應是附屬在知識之上的位置,而是這個三角形圖的“目標”。而若從效能與呈現意義的角度來看,則以倒過來順序呈現(知識>資訊>資料)。
關於知識的類型主要可依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與因果性知識(Know Why)。其中程序性知識屬於「從做中學」,直接透過親身實作獲得,而因果性知識則是藉由觀摩他人探討其優缺點而獲知為何如此操作的原因。
完整的知識資料庫由專家將以下四種不同形式知識連結起來,如知識地圖:
1.敘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如百科全書Book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標準作業程序SOP
3.因果性知識causal knowledge:如個案故事Case Study
4.特定情境知識:如FAQ、Yahoo知識+
※以醫學為例—
1.了解基本名詞、報告等知識Know What
2.該如何執行、醫療的操作方式Know How
3.針對個案,深入討論研究為何要施行此種醫療方式Know Why
另外談到公司分享隱性知識的困難,主要有三種,第一,在於自我隱性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衝突,可能因為員工對於工作的理念或作法與公司現有的知識無法相互配合,因此員工無法將隱性知識很順利地在公司實行。第二,由於權力分配的問題,員工的職位身份不適合毫無顧忌地說出所具備的隱性知識。最後,則是最常見的困難,即隱性知識必須透過親身觀察與實踐來獲得,難以用正式語言與模式來傳達,因此知識的傳遞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人,而非策略與技術。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管理編碼化的知識。首先友維以箭頭的方式來呈現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情形,然而老師提出也可以三角形的方式呈現,顯示資料到知識是逐漸精簡的過程。此種三角形呈現的圖可以解讀為一開始必須先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組織以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將資訊更仔細地分類過濾,以轉化為對當下情勢相關的知識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知識即有如從資料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份。有趣的是,老師也提到有的人雖然沒有知識或沒有實際經驗,但卻可能存在智慧,所以我想智慧不應是附屬在知識之上的位置,而是這個三角形圖的“目標”。而若從效能與呈現意義的角度來看,則以倒過來順序呈現(知識>資訊>資料)。
關於知識的類型主要可依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與因果性知識(Know Why)。其中程序性知識屬於「從做中學」,直接透過親身實作獲得,而因果性知識則是藉由觀摩他人探討其優缺點而獲知為何如此操作的原因。
完整的知識資料庫由專家將以下四種不同形式知識連結起來,如知識地圖:
1.敘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如百科全書Book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標準作業程序SOP
3.因果性知識causal knowledge:如個案故事Case Study
4.特定情境知識:如FAQ、Yahoo知識+
※以醫學為例—
1.了解基本名詞、報告等知識Know What
2.該如何執行、醫療的操作方式Know How
3.針對個案,深入討論研究為何要施行此種醫療方式Know Why
另外談到公司分享隱性知識的困難,主要有三種,第一,在於自我隱性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衝突,可能因為員工對於工作的理念或作法與公司現有的知識無法相互配合,因此員工無法將隱性知識很順利地在公司實行。第二,由於權力分配的問題,員工的職位身份不適合毫無顧忌地說出所具備的隱性知識。最後,則是最常見的困難,即隱性知識必須透過親身觀察與實踐來獲得,難以用正式語言與模式來傳達,因此知識的傳遞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人,而非策略與技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