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625

|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Thomas H. Davenport, David W. De Long, and Michael C. Beers)
[報告者:俊堯]

  本週文章的主題為成功的知識管理專案。知識管理專案主要有四大目標:

1.創造知識倉儲
2.增進知識取用
3.提升知識環境
4.管理知識如同管理資產

  其中「創造知識倉儲」需要完整地取得公司組織的知識文件,並予以整理收藏;「增進知識取用」則為建立緊密的連結,例如建立各業務、各技術的專家網絡或將知識文件做適當的分類索引,方便使用者能適時應用公司組織現有的顯性與隱性知識,提出事情的解決方案。而「提升知識環境」則是提供有助於知識創造、轉換與展現、使用的環境氣氛,以易親近知識的組織文化促進知識的分享、並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知識轉換的過程,且能有共通一致的語言或特定用語來加強溝通。最後則是「管理知識如同管理資產」,即重視公司組織的知識,看待有如公司組織的資產,並仔細盤點公司組織的知識資產、評估知識資產的效益。在推行知識管理專案的四個目標的背後,最重要的是有高階管理者的支持,能清楚辨別哪些類型知識對公司有用,並且給予長期的鼓勵與獎勵制度,提供支持知識管理專案所需的資金與資源。然而知識管理專案並非拯救公司的萬靈丹,然而在公司組織各方面狀態良好,面臨激烈競爭時,知識管理則是致勝的關鍵。

  以上報告結束後,老師要我們每位同學針對所辦的環境提出知識場域Ba Model的建議報告。覺得每位同學的報告都很認真、觀察得很仔細,甚至以所辦的平面圖、其他辦公室的照片,來檢視分析所辦各種不同的Ba Model與空間發展的可能性。發現大部分同學對於所辦的Ba Model有許多觀點一致的地方,即同樣認定所辦有些教室空間確定歸屬於特定的知識場域,例如多數同學皆認為上課教室具有對話型Ba(創意場所)的特色,而茅房則有行動型Ba(專心場所)的特色。此外部分同學都同樣對所辦有些較不被注意的空間角落期望有更多元創意的應用。而少數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則在於裝飾或擺飾的偏好,有趣的是,關於所辦那隻神秘又KUSO的黑貓原來許多同學都有注意到呢!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大家都很重視所辦這塊寶貴的學習園地,且也是大家學習過程的共同記憶!

師大聽演講心得 | 080618

|
知識服務與專利分析 (演講者:阮明淑教授)

  本週邀請到世新大學資傳系的阮老師來為我們演講,在聽講過程可以感覺到阮老師平易近人且樂於與學生分享討論的教學風格。

  阮老師一開始提到從資訊服務到知識服務,隱含知識管理的概念。而在競爭強烈的服務業要能做出比別人更「快、好、省」的服務才能勝出。例如資訊檢索服務不只要求找到的資訊直接相關,亦要求搜尋的速度、檢全率與檢準率。知識服務即在於協助公司組織創新知識以使其產品與服務加值。公司內部先由圖資相關人員對知識進行內容管理,最後則由專業“知識”專家、專業“技術”專家、專業“資訊內容”專家三種人員進行人力管理與決策。然而知識的運用必須要特別注意驗證與活用,以確保用以判斷決策的知識本身是正確的,並需評估其重要性以選出有用的知識。

  再來談到專利分析,則可以說是知識服務的“必殺技”,專利分析能協助公司組織檢視其持有的技術研發成果,並使這些技術成為一種具法律效力的財產權,可突顯出公司的優勢。然而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並未記載於書面文件,因此要如何去判定公司內部的專利很重要,必須先了解外在競爭環境有什麼,進而檢測公司內部有什麼技術是他人沒有的、還缺乏哪些技術?然而並非所有技術都要當作專利,而是要看這些技術能否為公司帶來效益。

  最後,得知阮老師還具有園藝博士的學位,覺得很厲害,看到阮老師能將農業上的專業知識,與圖資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為農業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價值,同時也能打破一般常見對農業與圖資的刻板印象。另外也想到長輩曾經提到過去種水果沒有特別的技術,然而現今農業越來越重視與科技的結合,因此不僅能透過生態防治的方式來克服蟲害,以及運用科技來維持水土、溫度方面的均衡,此外還能以基因改良或與其他水果互相搭配種植開發出新的品種!因此不管任何領域的行業,若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且能獲取其他領域有關的知識,使之與本身行業的專業技術結合運用,則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個獲取的“管道與途徑”正需要運用「知識管理」來引領有需要的人取得!

師大聽演講心得 | 080611

|
對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看法 (演講者:孟廣均教授)

  本週邀請大陸的學者孟廣均教授來演講,孟教授感覺是很認真謙和的人,非常誠心地與我們分享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情形以及對其深入的觀察看法。

  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也曾經歷改變學科名稱的情形,從過去的「圖書館」轉變為「圖書情報」,而後又變為「信息管理」,可以看出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學科範圍不僅只包含圖書館管理,也開始重視取得資訊與管理知識的領域。而大陸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分科與設立辦學點的方式有些複雜,加上大陸專有名詞的用語與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聽起來有點霧沙沙,不過也可以感覺出大陸圖資教育非常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專門性。

  而從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現存的部分問題,可以發現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存有相似的情形。例如在目標的問題上,有選擇培育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兩難,這讓我想到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似乎較少實際操作的應用課程,或是針對培育未來館員的課程。然而學術理論的課程也有其必要性,學生唯有先了解理論才能有宏觀的視野來思考許多事情實際作法背後需考量的因素,對圖資人的角色有更清楚廣泛地認知。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兼顧理論與實務,技能上的訓練誠屬重要,然而學術思想上的提升則能幫助創新圖資領域的知識,同時幫助實務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圖資領域由於理論太少,難以被認為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而像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因此不受重視且學術地位較弱。然而我認為這也是圖資領域的優勢,若能加強第二專長的發展,則可以針對各門領域以其管理知識的專長將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為知識創造附加價值,以發揮最大效用;如同新聞記者也有分為運動記者、財經記者、醫藥記者等,皆以新聞採訪的專業能力在各自擅長領域內揮灑自如!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604

|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Michael H. Zack) [報告者:友維]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管理編碼化的知識。首先友維以箭頭的方式來呈現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情形,然而老師提出也可以三角形的方式呈現,顯示資料到知識是逐漸精簡的過程。此種三角形呈現的圖可以解讀為一開始必須先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組織以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將資訊更仔細地分類過濾,以轉化為對當下情勢相關的知識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知識即有如從資料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份。有趣的是,老師也提到有的人雖然沒有知識或沒有實際經驗,但卻可能存在智慧,所以我想智慧不應是附屬在知識之上的位置,而是這個三角形圖的“目標”。而若從效能與呈現意義的角度來看,則以倒過來順序呈現(知識>資訊>資料)。

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圖

  關於知識的類型主要可依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與因果性知識(Know Why)。其中程序性知識屬於「從做中學」,直接透過親身實作獲得,而因果性知識則是藉由觀摩他人探討其優缺點而獲知為何如此操作的原因。

  完整的知識資料庫由專家將以下四種不同形式知識連結起來,如知識地圖:
1.敘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如百科全書Book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標準作業程序SOP
3.因果性知識causal knowledge:如個案故事Case Study
4.特定情境知識:如FAQ、Yahoo知識+
※以醫學為例—
1.了解基本名詞、報告等知識Know What
2.該如何執行、醫療的操作方式Know How
3.針對個案,深入討論研究為何要施行此種醫療方式Know Why

  另外談到公司分享隱性知識的困難,主要有三種,第一,在於自我隱性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衝突,可能因為員工對於工作的理念或作法與公司現有的知識無法相互配合,因此員工無法將隱性知識很順利地在公司實行。第二,由於權力分配的問題,員工的職位身份不適合毫無顧忌地說出所具備的隱性知識。最後,則是最常見的困難,即隱性知識必須透過親身觀察與實踐來獲得,難以用正式語言與模式來傳達,因此知識的傳遞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人,而非策略與技術。

地震來了怎麼辦

|
關於地震來了的因應方式,總是以訛傳訛、眾說紛紜...
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困擾著我們,而且很多解說手冊講得很複雜。
特別是對於空間的文字描述我常常看不懂,到底地震來了要怎麼辦呢?

發現 TOBY漫畫日記提供的地震手冊簡易圖文版非常詳細!
文字資料根據 <<網路追追追>>,看漫畫真是一目了然啊~

給讀者做為參考,建議可到TOBY漫畫日記的原文網址閱讀,
或是將下面圖片用滑鼠按右鍵另存新檔,再放大看喔!

補充—
被地震壓傷的病患不宜馬上貿然救出,否則可能會發生
擠壓傷症候群 Crush Syndrome:

「因壓擠導致血流被阻斷,骨骼肌被展延而被破壞,而當一旦壓擠力被移除時,血液一下子灌流回來會再成"再灌流傷害 ",受傷組織也會一下子嚴重水腫,此時很多細胞分泌因子和自由基產生造成組織破壞外,甚至因患者長時間受困,原本已處於脫水狀態,加上再灌流造成局部受壓組織嚴重水腫,會反而使中央循環血液急速減少而流向第三體腔中,造成患者低血容性休克,嚴重者甚至死亡。」

「發現患者開始,就要積極地給予輸液治療、體液補充,且考慮加上碳酸鈉或葡萄糖液合併胰島素、靜脈給予來處理低血容、酸血症、橫紋肌溶解,或電離質不平衡等問題,減少進一步併發症的產生。」

文字資料來源:台大急診醫學部柯昭穎醫師的文章
(與FEMA相約 9.25「災難醫學-由台灣經驗談起」會議記實)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528

|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
[報告者:于瑄]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針對動態知識創造來說明知識轉換的過程、知識場域與領導力。個人認為知識轉換與創造的過程很難直接以肉眼觀察或以口語描述,但此篇文章的概念有如X光攝影,讓我們得以清楚透徹地看見知識創造的運作過程。

  知識的類型分為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外顯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數字、圖表等具體資料來表達,藉此引導與外界進行交互作用,如說明書、手冊。內隱知識則是內在經驗,通常只可意會無法言傳,難以將其具體化與他人溝通分享,如直覺、觀察力。知識的創造即是透過外顯與內隱知識的交流互動產生,而此過程則必須經由知識移轉的四個層次(SECI),即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

(※參見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227-080305 的 SECI model + 內隱外顯4種組合的關係圖)

  關於知識場域Ba類型的介紹,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知識轉換就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場所,也可以了解到辦公室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室內設計果然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對於老師以投影片介紹知識場域Ba的類型覺得很有趣,之前就曾聽聞Google辦公室有如遊樂場,看到投影片後覺得真的很“誇張”,裡面的設施很有設計感與幽默感,而且貼心地考慮到員工生活上的需求,徹底打破一般人對電腦工程師辦公室就是呆板與死氣沈沈的刻板印象。

  另外個人認為辦公室的規劃設計也很容易影響公司的組織文化,如果辦公室缺少適當的提神場所,整個工作環境與氣氛可能會顯得比較緊張,或是會使員工之間的互動過於陌生疏離,則公司的組織文化較難轉變為活潑生氣的形象。或是因為缺少適當的創意場所,員工很難有機會能互相腦力激盪,發揮彼此的創意,因此公司難以用創新的思維運作。從Google辦公室的設計即可看出公司的組織文化鼓勵分享、創新,並且賦予員工極大自由發揮個人想法。

  最後,老師帶領我們檢視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了解知識創造必須要提供知識分享的場域Ba、知識移轉SECI輸入輸出的過程,使知識資產KA持續成長,而最重要的是,需有良好的知識管理領導者以貫徹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唯透過良好領導者的帶領與激勵,才能促使員工致力於知識創造的每個過程環節。這就好像植物有土壤、空氣、水,但更需要陽光,才能順利進行光合作用以茁壯成長。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514

|
The State of the No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actice (Rudy Ruggles) [報告者:范文]

  本週報告的主題是知識管理的實踐,其中強調的是科技不會是超越知識共享的障礙,亦不是影響知識管理的主因,凡科技可以解決的問題表示與知識無關。個人亦認為科技只是知識管理的工具,真正影響的主因是知識傳遞的過程。

  而老師提供的文章雖然精簡,但收穫很多,以下是對這篇文章的心得整理。
== How to Fix Knowledge Management (David Gilmour) ==
  此篇文章主題為如何修正知識管理,作者的觀點打破過去既定對知識管理的觀念,強調問題在於人的聯繫而非科技。

*Publishing Model出版模式:
1.從員工收集資訊並予以組織,評估其可用性
2.錯誤的典範
3.員工快速創造大量資訊,並企圖完全掌控,反因資訊過量經常受挫
4.即使盡最大努力組織資訊,仍是人們所知的一部份,當有限知識出版,反而常會是絆腳石
5.過程耗時,且未能正確衡量
6.回溯性:以過去的知識處理未來的決定,是用向後看的觀點導引前方的路
7.人們所知的知識常來自最後接收到資訊的人,但可能錯失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8.出版模式會讓人感到壓力,為出版而特定組織資訊,反使資訊過量

*Brokering Model仲介模式(中間經紀人模型)
1.保留知識在原先的位置,並製造機會分享,讓其他需要的人得以找到
2.激發人們分享的動力,當有某些東西在他們身上時,會使知識變得可見,並對公司更有價值
3.能讓人們自在的分享知識
4.科技不應使人們被資訊淹沒,反要能辨識哪些連接對被連接的人是有價值的
5.挑戰在於連接應互相被連接的人們,將缺某知識與有某知識的人們連接起來

參考前面兩篇文章,個人想到幾項知識管理在實踐上應具備的要素:
1.意願:是否願意與他人分享知識、是否願意請教他人知識。
2.內容:分享知識的內容能否指引出具有價值的部分。
3.方式:以何種方式有效分享傳遞知識。
4.人:需要知識與具備知識的人如何找到彼此。
5.場合、情況:了解哪些知識能應用於何種情況。
6.態度:是否尊重他人、以誠心開放的態度與他人分享,或以積極態度充實所缺的知識。

  若缺乏以上幾項關鍵要素,縱有再好的科技,知識管理亦難成功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