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604

|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Michael H. Zack) [報告者:友維]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管理編碼化的知識。首先友維以箭頭的方式來呈現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情形,然而老師提出也可以三角形的方式呈現,顯示資料到知識是逐漸精簡的過程。此種三角形呈現的圖可以解讀為一開始必須先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組織以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將資訊更仔細地分類過濾,以轉化為對當下情勢相關的知識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知識即有如從資料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份。有趣的是,老師也提到有的人雖然沒有知識或沒有實際經驗,但卻可能存在智慧,所以我想智慧不應是附屬在知識之上的位置,而是這個三角形圖的“目標”。而若從效能與呈現意義的角度來看,則以倒過來順序呈現(知識>資訊>資料)。

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圖

  關於知識的類型主要可依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與因果性知識(Know Why)。其中程序性知識屬於「從做中學」,直接透過親身實作獲得,而因果性知識則是藉由觀摩他人探討其優缺點而獲知為何如此操作的原因。

  完整的知識資料庫由專家將以下四種不同形式知識連結起來,如知識地圖:
1.敘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如百科全書Book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標準作業程序SOP
3.因果性知識causal knowledge:如個案故事Case Study
4.特定情境知識:如FAQ、Yahoo知識+
※以醫學為例—
1.了解基本名詞、報告等知識Know What
2.該如何執行、醫療的操作方式Know How
3.針對個案,深入討論研究為何要施行此種醫療方式Know Why

  另外談到公司分享隱性知識的困難,主要有三種,第一,在於自我隱性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衝突,可能因為員工對於工作的理念或作法與公司現有的知識無法相互配合,因此員工無法將隱性知識很順利地在公司實行。第二,由於權力分配的問題,員工的職位身份不適合毫無顧忌地說出所具備的隱性知識。最後,則是最常見的困難,即隱性知識必須透過親身觀察與實踐來獲得,難以用正式語言與模式來傳達,因此知識的傳遞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人,而非策略與技術。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