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Thomas H. Davenport, David W. De Long, and Michael C. Beers)
[報告者:俊堯]
本週文章的主題為成功的知識管理專案。知識管理專案主要有四大目標:
1.創造知識倉儲
2.增進知識取用
3.提升知識環境
4.管理知識如同管理資產
其中「創造知識倉儲」需要完整地取得公司組織的知識文件,並予以整理收藏;「增進知識取用」則為建立緊密的連結,例如建立各業務、各技術的專家網絡或將知識文件做適當的分類索引,方便使用者能適時應用公司組織現有的顯性與隱性知識,提出事情的解決方案。而「提升知識環境」則是提供有助於知識創造、轉換與展現、使用的環境氣氛,以易親近知識的組織文化促進知識的分享、並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知識轉換的過程,且能有共通一致的語言或特定用語來加強溝通。最後則是「管理知識如同管理資產」,即重視公司組織的知識,看待有如公司組織的資產,並仔細盤點公司組織的知識資產、評估知識資產的效益。在推行知識管理專案的四個目標的背後,最重要的是有高階管理者的支持,能清楚辨別哪些類型知識對公司有用,並且給予長期的鼓勵與獎勵制度,提供支持知識管理專案所需的資金與資源。然而知識管理專案並非拯救公司的萬靈丹,然而在公司組織各方面狀態良好,面臨激烈競爭時,知識管理則是致勝的關鍵。
以上報告結束後,老師要我們每位同學針對所辦的環境提出知識場域Ba Model的建議報告。覺得每位同學的報告都很認真、觀察得很仔細,甚至以所辦的平面圖、其他辦公室的照片,來檢視分析所辦各種不同的Ba Model與空間發展的可能性。發現大部分同學對於所辦的Ba Model有許多觀點一致的地方,即同樣認定所辦有些教室空間確定歸屬於特定的知識場域,例如多數同學皆認為上課教室具有對話型Ba(創意場所)的特色,而茅房則有行動型Ba(專心場所)的特色。此外部分同學都同樣對所辦有些較不被注意的空間角落期望有更多元創意的應用。而少數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則在於裝飾或擺飾的偏好,有趣的是,關於所辦那隻神秘又KUSO的黑貓原來許多同學都有注意到呢!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大家都很重視所辦這塊寶貴的學習園地,且也是大家學習過程的共同記憶!
師大聽演講心得 | 080618
知識服務與專利分析 (演講者:阮明淑教授)
本週邀請到世新大學資傳系的阮老師來為我們演講,在聽講過程可以感覺到阮老師平易近人且樂於與學生分享討論的教學風格。
阮老師一開始提到從資訊服務到知識服務,隱含知識管理的概念。而在競爭強烈的服務業要能做出比別人更「快、好、省」的服務才能勝出。例如資訊檢索服務不只要求找到的資訊直接相關,亦要求搜尋的速度、檢全率與檢準率。知識服務即在於協助公司組織創新知識以使其產品與服務加值。公司內部先由圖資相關人員對知識進行內容管理,最後則由專業“知識”專家、專業“技術”專家、專業“資訊內容”專家三種人員進行人力管理與決策。然而知識的運用必須要特別注意驗證與活用,以確保用以判斷決策的知識本身是正確的,並需評估其重要性以選出有用的知識。
再來談到專利分析,則可以說是知識服務的“必殺技”,專利分析能協助公司組織檢視其持有的技術研發成果,並使這些技術成為一種具法律效力的財產權,可突顯出公司的優勢。然而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並未記載於書面文件,因此要如何去判定公司內部的專利很重要,必須先了解外在競爭環境有什麼,進而檢測公司內部有什麼技術是他人沒有的、還缺乏哪些技術?然而並非所有技術都要當作專利,而是要看這些技術能否為公司帶來效益。
最後,得知阮老師還具有園藝博士的學位,覺得很厲害,看到阮老師能將農業上的專業知識,與圖資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為農業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價值,同時也能打破一般常見對農業與圖資的刻板印象。另外也想到長輩曾經提到過去種水果沒有特別的技術,然而現今農業越來越重視與科技的結合,因此不僅能透過生態防治的方式來克服蟲害,以及運用科技來維持水土、溫度方面的均衡,此外還能以基因改良或與其他水果互相搭配種植開發出新的品種!因此不管任何領域的行業,若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且能獲取其他領域有關的知識,使之與本身行業的專業技術結合運用,則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個獲取的“管道與途徑”正需要運用「知識管理」來引領有需要的人取得!
本週邀請到世新大學資傳系的阮老師來為我們演講,在聽講過程可以感覺到阮老師平易近人且樂於與學生分享討論的教學風格。
阮老師一開始提到從資訊服務到知識服務,隱含知識管理的概念。而在競爭強烈的服務業要能做出比別人更「快、好、省」的服務才能勝出。例如資訊檢索服務不只要求找到的資訊直接相關,亦要求搜尋的速度、檢全率與檢準率。知識服務即在於協助公司組織創新知識以使其產品與服務加值。公司內部先由圖資相關人員對知識進行內容管理,最後則由專業“知識”專家、專業“技術”專家、專業“資訊內容”專家三種人員進行人力管理與決策。然而知識的運用必須要特別注意驗證與活用,以確保用以判斷決策的知識本身是正確的,並需評估其重要性以選出有用的知識。
再來談到專利分析,則可以說是知識服務的“必殺技”,專利分析能協助公司組織檢視其持有的技術研發成果,並使這些技術成為一種具法律效力的財產權,可突顯出公司的優勢。然而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並未記載於書面文件,因此要如何去判定公司內部的專利很重要,必須先了解外在競爭環境有什麼,進而檢測公司內部有什麼技術是他人沒有的、還缺乏哪些技術?然而並非所有技術都要當作專利,而是要看這些技術能否為公司帶來效益。
最後,得知阮老師還具有園藝博士的學位,覺得很厲害,看到阮老師能將農業上的專業知識,與圖資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為農業開創出另一種新的價值,同時也能打破一般常見對農業與圖資的刻板印象。另外也想到長輩曾經提到過去種水果沒有特別的技術,然而現今農業越來越重視與科技的結合,因此不僅能透過生態防治的方式來克服蟲害,以及運用科技來維持水土、溫度方面的均衡,此外還能以基因改良或與其他水果互相搭配種植開發出新的品種!因此不管任何領域的行業,若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且能獲取其他領域有關的知識,使之與本身行業的專業技術結合運用,則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個獲取的“管道與途徑”正需要運用「知識管理」來引領有需要的人取得!
師大聽演講心得 | 080611
對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看法 (演講者:孟廣均教授)
本週邀請大陸的學者孟廣均教授來演講,孟教授感覺是很認真謙和的人,非常誠心地與我們分享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情形以及對其深入的觀察看法。
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也曾經歷改變學科名稱的情形,從過去的「圖書館」轉變為「圖書情報」,而後又變為「信息管理」,可以看出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學科範圍不僅只包含圖書館管理,也開始重視取得資訊與管理知識的領域。而大陸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分科與設立辦學點的方式有些複雜,加上大陸專有名詞的用語與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聽起來有點霧沙沙,不過也可以感覺出大陸圖資教育非常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專門性。
而從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現存的部分問題,可以發現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存有相似的情形。例如在目標的問題上,有選擇培育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兩難,這讓我想到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似乎較少實際操作的應用課程,或是針對培育未來館員的課程。然而學術理論的課程也有其必要性,學生唯有先了解理論才能有宏觀的視野來思考許多事情實際作法背後需考量的因素,對圖資人的角色有更清楚廣泛地認知。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兼顧理論與實務,技能上的訓練誠屬重要,然而學術思想上的提升則能幫助創新圖資領域的知識,同時幫助實務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圖資領域由於理論太少,難以被認為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而像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因此不受重視且學術地位較弱。然而我認為這也是圖資領域的優勢,若能加強第二專長的發展,則可以針對各門領域以其管理知識的專長將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為知識創造附加價值,以發揮最大效用;如同新聞記者也有分為運動記者、財經記者、醫藥記者等,皆以新聞採訪的專業能力在各自擅長領域內揮灑自如!
本週邀請大陸的學者孟廣均教授來演講,孟教授感覺是很認真謙和的人,非常誠心地與我們分享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情形以及對其深入的觀察看法。
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也曾經歷改變學科名稱的情形,從過去的「圖書館」轉變為「圖書情報」,而後又變為「信息管理」,可以看出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學科範圍不僅只包含圖書館管理,也開始重視取得資訊與管理知識的領域。而大陸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分科與設立辦學點的方式有些複雜,加上大陸專有名詞的用語與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聽起來有點霧沙沙,不過也可以感覺出大陸圖資教育非常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專門性。
而從大陸圖書資訊學教育現存的部分問題,可以發現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存有相似的情形。例如在目標的問題上,有選擇培育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兩難,這讓我想到台灣圖書資訊學教育似乎較少實際操作的應用課程,或是針對培育未來館員的課程。然而學術理論的課程也有其必要性,學生唯有先了解理論才能有宏觀的視野來思考許多事情實際作法背後需考量的因素,對圖資人的角色有更清楚廣泛地認知。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兼顧理論與實務,技能上的訓練誠屬重要,然而學術思想上的提升則能幫助創新圖資領域的知識,同時幫助實務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圖資領域由於理論太少,難以被認為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而像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因此不受重視且學術地位較弱。然而我認為這也是圖資領域的優勢,若能加強第二專長的發展,則可以針對各門領域以其管理知識的專長將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為知識創造附加價值,以發揮最大效用;如同新聞記者也有分為運動記者、財經記者、醫藥記者等,皆以新聞採訪的專業能力在各自擅長領域內揮灑自如!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604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Michael H. Zack) [報告者:友維]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管理編碼化的知識。首先友維以箭頭的方式來呈現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情形,然而老師提出也可以三角形的方式呈現,顯示資料到知識是逐漸精簡的過程。此種三角形呈現的圖可以解讀為一開始必須先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組織以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將資訊更仔細地分類過濾,以轉化為對當下情勢相關的知識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知識即有如從資料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份。有趣的是,老師也提到有的人雖然沒有知識或沒有實際經驗,但卻可能存在智慧,所以我想智慧不應是附屬在知識之上的位置,而是這個三角形圖的“目標”。而若從效能與呈現意義的角度來看,則以倒過來順序呈現(知識>資訊>資料)。
關於知識的類型主要可依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與因果性知識(Know Why)。其中程序性知識屬於「從做中學」,直接透過親身實作獲得,而因果性知識則是藉由觀摩他人探討其優缺點而獲知為何如此操作的原因。
完整的知識資料庫由專家將以下四種不同形式知識連結起來,如知識地圖:
1.敘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如百科全書Book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標準作業程序SOP
3.因果性知識causal knowledge:如個案故事Case Study
4.特定情境知識:如FAQ、Yahoo知識+
※以醫學為例—
1.了解基本名詞、報告等知識Know What
2.該如何執行、醫療的操作方式Know How
3.針對個案,深入討論研究為何要施行此種醫療方式Know Why
另外談到公司分享隱性知識的困難,主要有三種,第一,在於自我隱性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衝突,可能因為員工對於工作的理念或作法與公司現有的知識無法相互配合,因此員工無法將隱性知識很順利地在公司實行。第二,由於權力分配的問題,員工的職位身份不適合毫無顧忌地說出所具備的隱性知識。最後,則是最常見的困難,即隱性知識必須透過親身觀察與實踐來獲得,難以用正式語言與模式來傳達,因此知識的傳遞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人,而非策略與技術。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管理編碼化的知識。首先友維以箭頭的方式來呈現資料→資訊→知識的變遷情形,然而老師提出也可以三角形的方式呈現,顯示資料到知識是逐漸精簡的過程。此種三角形呈現的圖可以解讀為一開始必須先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組織以篩選出有用的資訊,之後再將資訊更仔細地分類過濾,以轉化為對當下情勢相關的知識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因此知識即有如從資料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份。有趣的是,老師也提到有的人雖然沒有知識或沒有實際經驗,但卻可能存在智慧,所以我想智慧不應是附屬在知識之上的位置,而是這個三角形圖的“目標”。而若從效能與呈現意義的角度來看,則以倒過來順序呈現(知識>資訊>資料)。
關於知識的類型主要可依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敘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與因果性知識(Know Why)。其中程序性知識屬於「從做中學」,直接透過親身實作獲得,而因果性知識則是藉由觀摩他人探討其優缺點而獲知為何如此操作的原因。
完整的知識資料庫由專家將以下四種不同形式知識連結起來,如知識地圖:
1.敘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如百科全書Book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標準作業程序SOP
3.因果性知識causal knowledge:如個案故事Case Study
4.特定情境知識:如FAQ、Yahoo知識+
※以醫學為例—
1.了解基本名詞、報告等知識Know What
2.該如何執行、醫療的操作方式Know How
3.針對個案,深入討論研究為何要施行此種醫療方式Know Why
另外談到公司分享隱性知識的困難,主要有三種,第一,在於自我隱性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衝突,可能因為員工對於工作的理念或作法與公司現有的知識無法相互配合,因此員工無法將隱性知識很順利地在公司實行。第二,由於權力分配的問題,員工的職位身份不適合毫無顧忌地說出所具備的隱性知識。最後,則是最常見的困難,即隱性知識必須透過親身觀察與實踐來獲得,難以用正式語言與模式來傳達,因此知識的傳遞主要關鍵還是在於人,而非策略與技術。
地震來了怎麼辦
關於地震來了的因應方式,總是以訛傳訛、眾說紛紜...
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困擾著我們,而且很多解說手冊講得很複雜。
特別是對於空間的文字描述我常常看不懂,到底地震來了要怎麼辦呢?
發現 TOBY漫畫日記提供的地震手冊簡易圖文版非常詳細!
文字資料根據 <<網路追追追>>,看漫畫真是一目了然啊~
給讀者做為參考,建議可到TOBY漫畫日記的原文網址閱讀,
或是將下面圖片用滑鼠按右鍵另存新檔,再放大看喔!
補充—
被地震壓傷的病患不宜馬上貿然救出,否則可能會發生
擠壓傷症候群 Crush Syndrome:
「因壓擠導致血流被阻斷,骨骼肌被展延而被破壞,而當一旦壓擠力被移除時,血液一下子灌流回來會再成"再灌流傷害 ",受傷組織也會一下子嚴重水腫,此時很多細胞分泌因子和自由基產生造成組織破壞外,甚至因患者長時間受困,原本已處於脫水狀態,加上再灌流造成局部受壓組織嚴重水腫,會反而使中央循環血液急速減少而流向第三體腔中,造成患者低血容性休克,嚴重者甚至死亡。」
「發現患者開始,就要積極地給予輸液治療、體液補充,且考慮加上碳酸鈉或葡萄糖液合併胰島素、靜脈給予來處理低血容、酸血症、橫紋肌溶解,或電離質不平衡等問題,減少進一步併發症的產生。」
文字資料來源:台大急診醫學部柯昭穎醫師的文章
(與FEMA相約 9.25「災難醫學-由台灣經驗談起」會議記實)
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困擾著我們,而且很多解說手冊講得很複雜。
特別是對於空間的文字描述我常常看不懂,到底地震來了要怎麼辦呢?
發現 TOBY漫畫日記提供的地震手冊簡易圖文版非常詳細!
文字資料根據 <<網路追追追>>,看漫畫真是一目了然啊~
給讀者做為參考,建議可到TOBY漫畫日記的原文網址閱讀,
或是將下面圖片用滑鼠按右鍵另存新檔,再放大看喔!
補充—
被地震壓傷的病患不宜馬上貿然救出,否則可能會發生
擠壓傷症候群 Crush Syndrome:
「因壓擠導致血流被阻斷,骨骼肌被展延而被破壞,而當一旦壓擠力被移除時,血液一下子灌流回來會再成"再灌流傷害 ",受傷組織也會一下子嚴重水腫,此時很多細胞分泌因子和自由基產生造成組織破壞外,甚至因患者長時間受困,原本已處於脫水狀態,加上再灌流造成局部受壓組織嚴重水腫,會反而使中央循環血液急速減少而流向第三體腔中,造成患者低血容性休克,嚴重者甚至死亡。」
「發現患者開始,就要積極地給予輸液治療、體液補充,且考慮加上碳酸鈉或葡萄糖液合併胰島素、靜脈給予來處理低血容、酸血症、橫紋肌溶解,或電離質不平衡等問題,減少進一步併發症的產生。」
文字資料來源:台大急診醫學部柯昭穎醫師的文章
(與FEMA相約 9.25「災難醫學-由台灣經驗談起」會議記實)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528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
[報告者:于瑄]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針對動態知識創造來說明知識轉換的過程、知識場域與領導力。個人認為知識轉換與創造的過程很難直接以肉眼觀察或以口語描述,但此篇文章的概念有如X光攝影,讓我們得以清楚透徹地看見知識創造的運作過程。
知識的類型分為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外顯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數字、圖表等具體資料來表達,藉此引導與外界進行交互作用,如說明書、手冊。內隱知識則是內在經驗,通常只可意會無法言傳,難以將其具體化與他人溝通分享,如直覺、觀察力。知識的創造即是透過外顯與內隱知識的交流互動產生,而此過程則必須經由知識移轉的四個層次(SECI),即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
(※參見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227-080305 的 SECI model + 內隱外顯4種組合的關係圖)
關於知識場域Ba類型的介紹,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知識轉換就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場所,也可以了解到辦公室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室內設計果然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對於老師以投影片介紹知識場域Ba的類型覺得很有趣,之前就曾聽聞Google辦公室有如遊樂場,看到投影片後覺得真的很“誇張”,裡面的設施很有設計感與幽默感,而且貼心地考慮到員工生活上的需求,徹底打破一般人對電腦工程師辦公室就是呆板與死氣沈沈的刻板印象。
另外個人認為辦公室的規劃設計也很容易影響公司的組織文化,如果辦公室缺少適當的提神場所,整個工作環境與氣氛可能會顯得比較緊張,或是會使員工之間的互動過於陌生疏離,則公司的組織文化較難轉變為活潑生氣的形象。或是因為缺少適當的創意場所,員工很難有機會能互相腦力激盪,發揮彼此的創意,因此公司難以用創新的思維運作。從Google辦公室的設計即可看出公司的組織文化鼓勵分享、創新,並且賦予員工極大自由發揮個人想法。
最後,老師帶領我們檢視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了解知識創造必須要提供知識分享的場域Ba、知識移轉SECI輸入輸出的過程,使知識資產KA持續成長,而最重要的是,需有良好的知識管理領導者以貫徹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唯透過良好領導者的帶領與激勵,才能促使員工致力於知識創造的每個過程環節。這就好像植物有土壤、空氣、水,但更需要陽光,才能順利進行光合作用以茁壯成長。
[報告者:于瑄]
本週文章的主題是針對動態知識創造來說明知識轉換的過程、知識場域與領導力。個人認為知識轉換與創造的過程很難直接以肉眼觀察或以口語描述,但此篇文章的概念有如X光攝影,讓我們得以清楚透徹地看見知識創造的運作過程。
知識的類型分為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外顯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數字、圖表等具體資料來表達,藉此引導與外界進行交互作用,如說明書、手冊。內隱知識則是內在經驗,通常只可意會無法言傳,難以將其具體化與他人溝通分享,如直覺、觀察力。知識的創造即是透過外顯與內隱知識的交流互動產生,而此過程則必須經由知識移轉的四個層次(SECI),即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
(※參見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227-080305 的 SECI model + 內隱外顯4種組合的關係圖)
關於知識場域Ba類型的介紹,讓我很深刻地感受到知識轉換就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場所,也可以了解到辦公室規劃設計的重要性,室內設計果然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對於老師以投影片介紹知識場域Ba的類型覺得很有趣,之前就曾聽聞Google辦公室有如遊樂場,看到投影片後覺得真的很“誇張”,裡面的設施很有設計感與幽默感,而且貼心地考慮到員工生活上的需求,徹底打破一般人對電腦工程師辦公室就是呆板與死氣沈沈的刻板印象。
另外個人認為辦公室的規劃設計也很容易影響公司的組織文化,如果辦公室缺少適當的提神場所,整個工作環境與氣氛可能會顯得比較緊張,或是會使員工之間的互動過於陌生疏離,則公司的組織文化較難轉變為活潑生氣的形象。或是因為缺少適當的創意場所,員工很難有機會能互相腦力激盪,發揮彼此的創意,因此公司難以用創新的思維運作。從Google辦公室的設計即可看出公司的組織文化鼓勵分享、創新,並且賦予員工極大自由發揮個人想法。
最後,老師帶領我們檢視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了解知識創造必須要提供知識分享的場域Ba、知識移轉SECI輸入輸出的過程,使知識資產KA持續成長,而最重要的是,需有良好的知識管理領導者以貫徹整個知識創造的過程。唯透過良好領導者的帶領與激勵,才能促使員工致力於知識創造的每個過程環節。這就好像植物有土壤、空氣、水,但更需要陽光,才能順利進行光合作用以茁壯成長。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514
The State of the No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actice (Rudy Ruggles) [報告者:范文]
本週報告的主題是知識管理的實踐,其中強調的是科技不會是超越知識共享的障礙,亦不是影響知識管理的主因,凡科技可以解決的問題表示與知識無關。個人亦認為科技只是知識管理的工具,真正影響的主因是知識傳遞的過程。
而老師提供的文章雖然精簡,但收穫很多,以下是對這篇文章的心得整理。
== How to Fix Knowledge Management (David Gilmour) ==
此篇文章主題為如何修正知識管理,作者的觀點打破過去既定對知識管理的觀念,強調問題在於人的聯繫而非科技。
*Publishing Model出版模式:
1.從員工收集資訊並予以組織,評估其可用性
2.錯誤的典範
3.員工快速創造大量資訊,並企圖完全掌控,反因資訊過量經常受挫
4.即使盡最大努力組織資訊,仍是人們所知的一部份,當有限知識出版,反而常會是絆腳石
5.過程耗時,且未能正確衡量
6.回溯性:以過去的知識處理未來的決定,是用向後看的觀點導引前方的路
7.人們所知的知識常來自最後接收到資訊的人,但可能錯失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8.出版模式會讓人感到壓力,為出版而特定組織資訊,反使資訊過量
*Brokering Model仲介模式(中間經紀人模型)
1.保留知識在原先的位置,並製造機會分享,讓其他需要的人得以找到
2.激發人們分享的動力,當有某些東西在他們身上時,會使知識變得可見,並對公司更有價值
3.能讓人們自在的分享知識
4.科技不應使人們被資訊淹沒,反要能辨識哪些連接對被連接的人是有價值的
5.挑戰在於連接應互相被連接的人們,將缺某知識與有某知識的人們連接起來
參考前面兩篇文章,個人想到幾項知識管理在實踐上應具備的要素:
1.意願:是否願意與他人分享知識、是否願意請教他人知識。
2.內容:分享知識的內容能否指引出具有價值的部分。
3.方式:以何種方式有效分享傳遞知識。
4.人:需要知識與具備知識的人如何找到彼此。
5.場合、情況:了解哪些知識能應用於何種情況。
6.態度:是否尊重他人、以誠心開放的態度與他人分享,或以積極態度充實所缺的知識。
若缺乏以上幾項關鍵要素,縱有再好的科技,知識管理亦難成功地運作。
本週報告的主題是知識管理的實踐,其中強調的是科技不會是超越知識共享的障礙,亦不是影響知識管理的主因,凡科技可以解決的問題表示與知識無關。個人亦認為科技只是知識管理的工具,真正影響的主因是知識傳遞的過程。
而老師提供的文章雖然精簡,但收穫很多,以下是對這篇文章的心得整理。
== How to Fix Knowledge Management (David Gilmour) ==
此篇文章主題為如何修正知識管理,作者的觀點打破過去既定對知識管理的觀念,強調問題在於人的聯繫而非科技。
*Publishing Model出版模式:
1.從員工收集資訊並予以組織,評估其可用性
2.錯誤的典範
3.員工快速創造大量資訊,並企圖完全掌控,反因資訊過量經常受挫
4.即使盡最大努力組織資訊,仍是人們所知的一部份,當有限知識出版,反而常會是絆腳石
5.過程耗時,且未能正確衡量
6.回溯性:以過去的知識處理未來的決定,是用向後看的觀點導引前方的路
7.人們所知的知識常來自最後接收到資訊的人,但可能錯失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8.出版模式會讓人感到壓力,為出版而特定組織資訊,反使資訊過量
*Brokering Model仲介模式(中間經紀人模型)
1.保留知識在原先的位置,並製造機會分享,讓其他需要的人得以找到
2.激發人們分享的動力,當有某些東西在他們身上時,會使知識變得可見,並對公司更有價值
3.能讓人們自在的分享知識
4.科技不應使人們被資訊淹沒,反要能辨識哪些連接對被連接的人是有價值的
5.挑戰在於連接應互相被連接的人們,將缺某知識與有某知識的人們連接起來
參考前面兩篇文章,個人想到幾項知識管理在實踐上應具備的要素:
1.意願:是否願意與他人分享知識、是否願意請教他人知識。
2.內容:分享知識的內容能否指引出具有價值的部分。
3.方式:以何種方式有效分享傳遞知識。
4.人:需要知識與具備知識的人如何找到彼此。
5.場合、情況:了解哪些知識能應用於何種情況。
6.態度:是否尊重他人、以誠心開放的態度與他人分享,或以積極態度充實所缺的知識。
若缺乏以上幾項關鍵要素,縱有再好的科技,知識管理亦難成功地運作。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507
Assessing knowledge assets: a review of the models used to measure intellectual capital (Nick Bontis) [報告者:逸茹]
本週報告的文章主題是評估知識資產,與探討用以衡量智慧資產的模型。報告一開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逸茹提出一連串腦力激盪的問題—對知識的定義為何?知識的來源為何?我們又如何去發現知識,如何評估知識的呢?
關於對知識的定義,我們常常將能夠學以致用的東西,視為知識。然對於未學以致用的東西,有可能是還沒有找到立足點,或是還沒有發現其用處,所以先放在檔案資料庫中,直到某一天能派上用場或突然理解其意義時,才意識到其為知識。這個概念讓我想到與老師之前提過的“Meta-Knowledge”很像,其中knowing what we know的範圍中分別有我們記得remember與忘記forget的部分,而外圍則是knowing what we don’t know的部分。一旦我們能將the knowing用以做更好決策與採取更好行動時,我們則能意識到the knowing就是所謂的知識knowledge。
對於尚未學以致用的東西,有時很難立刻分辨哪些會成為有用的知識。因為尚未學以致用的東西可能必須先與其他知識經驗結合,才能轉變為有意義的知識。這就好像以前看書時,覺得有些書的內容對我來說太過艱深,常因為看不懂,無法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但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有了人生歷練或一些先備知識,再回頭看這些書時,發現自己竟能體會書中所描寫的意境了。
關於知識的來源,則直覺地想到圖書資訊領域對知識來源的定義: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在知識未形成以前,最原始的是資料,通常只是零碎的數字、圖表、符號等事實,然而當資料被接收而賦予其意義與價值,則轉變為資訊,之後由於經驗的累積,對相關事物有深層的了解,則轉變為知識,最後因為對思想與人生議題有透徹觀察力與判斷力,則成為智慧。而有個公式K(S)+△I=K(S)+△K(S),此公式所表達的是原有的知識結構K(S)在接收新增的資訊△I後,則會對原有知識結構改變,產生新的知識結構K(S)+△K(S)。在一個組織中,通常有負責將資料統整的人,並將資料賦予其意義,使之轉變為資訊(新增的資訊△I),之後再將資訊提供給相關執行者,相關執行者則根據過去的經驗與實行的方法,以其具備的知識,參照新增的資訊(原有知識結構K(S)+新增的資訊△I),對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改變,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結構。
至於要如何評估知識資產,報告中提到許多相關的衡量工具,個人認為在還未發生效用以前很難評估知識資產的價值,可以預估但不應限定知識資產的價值,因為知識資產的價值可能會受到使用方式與時機的影響,創造出更大價值。
本週報告的文章主題是評估知識資產,與探討用以衡量智慧資產的模型。報告一開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逸茹提出一連串腦力激盪的問題—對知識的定義為何?知識的來源為何?我們又如何去發現知識,如何評估知識的呢?
關於對知識的定義,我們常常將能夠學以致用的東西,視為知識。然對於未學以致用的東西,有可能是還沒有找到立足點,或是還沒有發現其用處,所以先放在檔案資料庫中,直到某一天能派上用場或突然理解其意義時,才意識到其為知識。這個概念讓我想到與老師之前提過的“Meta-Knowledge”很像,其中knowing what we know的範圍中分別有我們記得remember與忘記forget的部分,而外圍則是knowing what we don’t know的部分。一旦我們能將the knowing用以做更好決策與採取更好行動時,我們則能意識到the knowing就是所謂的知識knowledge。
對於尚未學以致用的東西,有時很難立刻分辨哪些會成為有用的知識。因為尚未學以致用的東西可能必須先與其他知識經驗結合,才能轉變為有意義的知識。這就好像以前看書時,覺得有些書的內容對我來說太過艱深,常因為看不懂,無法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但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有了人生歷練或一些先備知識,再回頭看這些書時,發現自己竟能體會書中所描寫的意境了。
關於知識的來源,則直覺地想到圖書資訊領域對知識來源的定義: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在知識未形成以前,最原始的是資料,通常只是零碎的數字、圖表、符號等事實,然而當資料被接收而賦予其意義與價值,則轉變為資訊,之後由於經驗的累積,對相關事物有深層的了解,則轉變為知識,最後因為對思想與人生議題有透徹觀察力與判斷力,則成為智慧。而有個公式K(S)+△I=K(S)+△K(S),此公式所表達的是原有的知識結構K(S)在接收新增的資訊△I後,則會對原有知識結構改變,產生新的知識結構K(S)+△K(S)。在一個組織中,通常有負責將資料統整的人,並將資料賦予其意義,使之轉變為資訊(新增的資訊△I),之後再將資訊提供給相關執行者,相關執行者則根據過去的經驗與實行的方法,以其具備的知識,參照新增的資訊(原有知識結構K(S)+新增的資訊△I),對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改變,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結構。
至於要如何評估知識資產,報告中提到許多相關的衡量工具,個人認為在還未發生效用以前很難評估知識資產的價值,可以預估但不應限定知識資產的價值,因為知識資產的價值可能會受到使用方式與時機的影響,創造出更大價值。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430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David A. Gravin)
[報告者:信昱]
本週報告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有用的失敗:帶來深入見解與領悟,而擴大組織共有的智慧」。失敗為成功之母,若能從失敗中得到新的發現,也能夠帶領組織走向新的局面。就如之前課堂提到的霍桑實驗,乍看是失敗的實驗。受試者認為自己受到注目與特別的期望,而有榮譽感,因此不論工作條件如何調整,生產效能都能持續提昇,研究者無法從實驗去了解各種工作條件的變化對生產效能產生的影響。但是反而可以從這個“失敗”的實驗中,進一步發現,受重視與肯定會帶給員工很大的榮譽感,激發對工作的熱情,促使產能提昇。
對於報告提到的「標竿學習(Benchmarking):持續將公司的產品、服務、作業與最強的競爭者或被認為是領導者的公司相加比較的過程」。我的看法是,標竿學習可以觀察了解他人的遠見在哪裡、如何設定願景、如何因應問題等經驗,藉此回頭審視自己的缺點或不足的地方,透過這些觀察來裝備自己。標竿學習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激勵,學習他人的企業精神,但並非完全成為他人、跟著他人的影子走,甚至以壓垮他人為目的。真正的敵人是自己,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所以需要標竿學習這面鏡子,以此提醒自己、超越自己,將他人身上所學得的東西,轉化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
另外報告中提到的「顧客是最了解他們自己需求的專家,經理人必須觀察顧客的行為」。以此觀之,圖書館的顧客就是讀者,那麼經理人可以是館員。讀者最了解自己需求,但有時亦可能因為不知道圖書館有哪些資源可供使用,所以沒有發現到自己對圖書館資源的需求與取用方式。館員則必須以開放的心、傾聽讀者的意見與抱怨,觀察讀者的行為來了解讀者的需求。
關於圖書館是不是學習型組織的問題,以及到目前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讓我不由得想起圖書館學新五律:
美國學者克福特(W.Crawford) 和高曼(M.Gorman) 於1995年在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律的基礎上,提出圖書館學新五律 (Five New Laws of Librarianship)。
(1)圖書館為全人類服務(Libraries serve humanity)
圖書館最主要的理念就是“服務”,即使受到網路科技的衝擊,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逐漸轉變,但恆久不變的是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服務人類、推廣知識即是圖書館背後最主要的推動力。
(2)知識傳遞多元化 (Respect all for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ommunicated)
尊重各種知識媒體的傳播方式,使知識傳遞能透過多元的方式達成目的。不刻意減少知識媒體可供選擇的傳播方式。讓知識可以傳遞的方式更廣泛,習慣不同傳播方式的讀者均能使用。
(3)保障學術自由研究 (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
知識應被共享與自由開放取用,圖書館應為保障各種不同學術思想的機構,讓讀者能接觸各種不同思考角度的知識。
(4)善用科技加強服務 (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 service)
善用科技的便利性來加強圖書館的服務,改變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人際社會關係,讓圖書館可以更深入讀者的日常生活中,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能注意不過分依賴科技,科技只是手段,仍須重視各種層面的實體服務。
(5)尊重往昔開創未來 (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
另一種翻譯是承先啟後再創新。表示為了跟上時代的脈動,必須以創新的精神來提昇圖書館的價值。但亦必須尊重傳承過去所累積的智慧與經驗,以避免為了科技,捨去圖書館最重要最根本的服務理念與人文精神。
圖書館學新五律似乎也涵蓋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學習型組織精神呢!
[報告者:信昱]
本週報告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有用的失敗:帶來深入見解與領悟,而擴大組織共有的智慧」。失敗為成功之母,若能從失敗中得到新的發現,也能夠帶領組織走向新的局面。就如之前課堂提到的霍桑實驗,乍看是失敗的實驗。受試者認為自己受到注目與特別的期望,而有榮譽感,因此不論工作條件如何調整,生產效能都能持續提昇,研究者無法從實驗去了解各種工作條件的變化對生產效能產生的影響。但是反而可以從這個“失敗”的實驗中,進一步發現,受重視與肯定會帶給員工很大的榮譽感,激發對工作的熱情,促使產能提昇。
對於報告提到的「標竿學習(Benchmarking):持續將公司的產品、服務、作業與最強的競爭者或被認為是領導者的公司相加比較的過程」。我的看法是,標竿學習可以觀察了解他人的遠見在哪裡、如何設定願景、如何因應問題等經驗,藉此回頭審視自己的缺點或不足的地方,透過這些觀察來裝備自己。標竿學習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激勵,學習他人的企業精神,但並非完全成為他人、跟著他人的影子走,甚至以壓垮他人為目的。真正的敵人是自己,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所以需要標竿學習這面鏡子,以此提醒自己、超越自己,將他人身上所學得的東西,轉化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
另外報告中提到的「顧客是最了解他們自己需求的專家,經理人必須觀察顧客的行為」。以此觀之,圖書館的顧客就是讀者,那麼經理人可以是館員。讀者最了解自己需求,但有時亦可能因為不知道圖書館有哪些資源可供使用,所以沒有發現到自己對圖書館資源的需求與取用方式。館員則必須以開放的心、傾聽讀者的意見與抱怨,觀察讀者的行為來了解讀者的需求。
關於圖書館是不是學習型組織的問題,以及到目前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讓我不由得想起圖書館學新五律:
美國學者克福特(W.Crawford) 和高曼(M.Gorman) 於1995年在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律的基礎上,提出圖書館學新五律 (Five New Laws of Librarianship)。
(1)圖書館為全人類服務(Libraries serve humanity)
圖書館最主要的理念就是“服務”,即使受到網路科技的衝擊,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逐漸轉變,但恆久不變的是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服務人類、推廣知識即是圖書館背後最主要的推動力。
(2)知識傳遞多元化 (Respect all for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ommunicated)
尊重各種知識媒體的傳播方式,使知識傳遞能透過多元的方式達成目的。不刻意減少知識媒體可供選擇的傳播方式。讓知識可以傳遞的方式更廣泛,習慣不同傳播方式的讀者均能使用。
(3)保障學術自由研究 (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
知識應被共享與自由開放取用,圖書館應為保障各種不同學術思想的機構,讓讀者能接觸各種不同思考角度的知識。
(4)善用科技加強服務 (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 service)
善用科技的便利性來加強圖書館的服務,改變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人際社會關係,讓圖書館可以更深入讀者的日常生活中,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能注意不過分依賴科技,科技只是手段,仍須重視各種層面的實體服務。
(5)尊重往昔開創未來 (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
另一種翻譯是承先啟後再創新。表示為了跟上時代的脈動,必須以創新的精神來提昇圖書館的價值。但亦必須尊重傳承過去所累積的智慧與經驗,以避免為了科技,捨去圖書館最重要最根本的服務理念與人文精神。
圖書館學新五律似乎也涵蓋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學習型組織精神呢!
台大聽演講心得 | 080428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 Challenges & Solutions
(Diane H. Sonnenwald)
本週一到台大圖資所視聽室聽演講,主題是有關學術協同合作的挑戰與解決方案。Sonnenwald女士先介紹學術協同合作的挑戰,並以實例研究輔助說明。演講期間,有許多在座的參與者向Sonnenwald女士發問,其中談到協同合作最大的困難在於信任與尊重,而勇於發問表達則有助於溝通成效。
因為聽不太清楚,所以到Sonnenwald女士提供的網址參考,Challenges in sharing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examples from command and control (http://informationr.net/ir/11-4/paper270.html),以下針對該網址談及如何有效分享資訊的部分做簡略翻譯與整理。
*意識到差異存於分享符號的意義
不同社會團體、組織與學科可能會發展獨特符號的意義,例如向我們常見的交通號誌,或是學術界常用的專業術語。有時相同的符號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含意,有時需要從其他人的行為與反應提供線索,以幫助辨別符號意義解讀的差異。對於共同工作的人,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建立相同的基礎,且有必要去辨識與解答對符號意義解讀的差別。
*分享資訊的意涵(言外之意)
假使一個小孩要去觸碰爐上滾燙的鍋子,附近的成人會立刻警告小孩,並解釋鍋子是滾燙的,如果手碰到會被燙傷。然而如果是一個少年,要去端滾燙的鍋子,而未戴防燙手套,附近的成人則會提醒少年鍋子很燙,但不會做進一步的解釋。因為成人預先假定少年已經知道未戴防燙手套直接去端滾燙鍋子的影響。在協同合作的某些情況下,也會因為傳送者的預設心理,無法使分享資訊的意涵能更清楚的傳達給資訊接收者。
*了解分享資訊中情緒的表達
個人會以言語中的情感以輔助傳達資訊。相同的字彙可能會依據傳達情感而有不同的意義。如果是以開心放鬆的口氣來傳達資訊,表示事情並未如想像中嚴重。而如果以焦慮不安的語氣來述說,則表示講者可能含有指責的意思。
*重建信任
信任有許多定義,綜合其義則可以指為心理狀態能接納因對他人行為或意圖持有正向期望所可能造成的傷害。信任牽涉到風險或損失的可能性,相互依賴或對他人的依賴。不信任則有相反的意涵,表示只對他人行為或意圖有負面預期,沒有風險且獨立於他人之外。
覺得Sonnenwald女士提供的解釋與說明,非常平易近人,且能理解到傳遞訊息過程中,人是主要的關鍵,可能會因為人對對符號有不同解讀方式、對接收者存有預設立場、對資訊或說話語氣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對雙方的信任與尊重,而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些變動因素即是協同合作中所面臨的挑戰。因此在協同合作過程中,不應預先假設彼此都有相同處境立場,而要加強對彼此的了解,以信任尊重態度充分溝通。
(Diane H. Sonnenwald)
本週一到台大圖資所視聽室聽演講,主題是有關學術協同合作的挑戰與解決方案。Sonnenwald女士先介紹學術協同合作的挑戰,並以實例研究輔助說明。演講期間,有許多在座的參與者向Sonnenwald女士發問,其中談到協同合作最大的困難在於信任與尊重,而勇於發問表達則有助於溝通成效。
因為聽不太清楚,所以到Sonnenwald女士提供的網址參考,Challenges in sharing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examples from command and control (http://informationr.net/ir/11-4/paper270.html),以下針對該網址談及如何有效分享資訊的部分做簡略翻譯與整理。
*意識到差異存於分享符號的意義
不同社會團體、組織與學科可能會發展獨特符號的意義,例如向我們常見的交通號誌,或是學術界常用的專業術語。有時相同的符號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含意,有時需要從其他人的行為與反應提供線索,以幫助辨別符號意義解讀的差異。對於共同工作的人,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建立相同的基礎,且有必要去辨識與解答對符號意義解讀的差別。
*分享資訊的意涵(言外之意)
假使一個小孩要去觸碰爐上滾燙的鍋子,附近的成人會立刻警告小孩,並解釋鍋子是滾燙的,如果手碰到會被燙傷。然而如果是一個少年,要去端滾燙的鍋子,而未戴防燙手套,附近的成人則會提醒少年鍋子很燙,但不會做進一步的解釋。因為成人預先假定少年已經知道未戴防燙手套直接去端滾燙鍋子的影響。在協同合作的某些情況下,也會因為傳送者的預設心理,無法使分享資訊的意涵能更清楚的傳達給資訊接收者。
*了解分享資訊中情緒的表達
個人會以言語中的情感以輔助傳達資訊。相同的字彙可能會依據傳達情感而有不同的意義。如果是以開心放鬆的口氣來傳達資訊,表示事情並未如想像中嚴重。而如果以焦慮不安的語氣來述說,則表示講者可能含有指責的意思。
*重建信任
信任有許多定義,綜合其義則可以指為心理狀態能接納因對他人行為或意圖持有正向期望所可能造成的傷害。信任牽涉到風險或損失的可能性,相互依賴或對他人的依賴。不信任則有相反的意涵,表示只對他人行為或意圖有負面預期,沒有風險且獨立於他人之外。
覺得Sonnenwald女士提供的解釋與說明,非常平易近人,且能理解到傳遞訊息過程中,人是主要的關鍵,可能會因為人對對符號有不同解讀方式、對接收者存有預設立場、對資訊或說話語氣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對雙方的信任與尊重,而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些變動因素即是協同合作中所面臨的挑戰。因此在協同合作過程中,不應預先假設彼此都有相同處境立場,而要加強對彼此的了解,以信任尊重態度充分溝通。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423
LEARNING FROM NOTES: Organizational Issues in Groupware Implementation (Wanda J. Orlikowski) [報告者:怡融]
本週文章介紹Groupware群組軟體如何影響公司的運作。群組軟體是指電腦應用工具,結合電子郵件、文件分享、電子表單等等功能,如Lotus Notes,即是提供整合各種溝通工具的平台。群組軟體調整公司的空間與時間,對於需要隨時掌握市場脈動的公司會很有幫助。公司透過群組軟體可以整合員工的工作流程、溝通方式,且有固定的分享交流平台可以交換知識。觀看介紹Intel公司影片的心得,可以感覺到Intel公司似乎較不重視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互動,工作範圍可能劃分很清楚,需要大量依靠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等工具來溝通,或許就很需要群組軟體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吧!不過,個人認為群組軟體的應用,需視公司的性質而定,若公司重視內隱知識的傳遞,群組軟體的幫助可能有限,因為有些內隱知識必須透過實際觀察才能領會。
老師補充的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表示人類社會的變動因素與力量決定了科技背後的設計、發展、調度與實行。但我發現可以反過來說科技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舉例來說,因為人類社會有溝通聯繫的需要,所以過去傳統信件演變成電子郵件,然而電子郵件的迅速傳遞訊息的特性,也改變了人類溝通聯絡的習慣,像是期待對方回信的速度比過去傳統信件來得快、寫電子郵件用的敬語比傳統信件簡略;另外過去多數人不會隨便留家裡地址給商家聯繫,但現在可以留電子郵件給不熟的人。一開始人類因為需要科技的便利性來互相溝通,而由於網路科技的便利與匿名性,反被科技制約,仰賴科技以維持人際互動,進而影響人際社會的發展。
所以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科技←→人類社會,可以是不斷相互影響的。
本週文章介紹Groupware群組軟體如何影響公司的運作。群組軟體是指電腦應用工具,結合電子郵件、文件分享、電子表單等等功能,如Lotus Notes,即是提供整合各種溝通工具的平台。群組軟體調整公司的空間與時間,對於需要隨時掌握市場脈動的公司會很有幫助。公司透過群組軟體可以整合員工的工作流程、溝通方式,且有固定的分享交流平台可以交換知識。觀看介紹Intel公司影片的心得,可以感覺到Intel公司似乎較不重視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互動,工作範圍可能劃分很清楚,需要大量依靠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等工具來溝通,或許就很需要群組軟體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吧!不過,個人認為群組軟體的應用,需視公司的性質而定,若公司重視內隱知識的傳遞,群組軟體的幫助可能有限,因為有些內隱知識必須透過實際觀察才能領會。
老師補充的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表示人類社會的變動因素與力量決定了科技背後的設計、發展、調度與實行。但我發現可以反過來說科技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舉例來說,因為人類社會有溝通聯繫的需要,所以過去傳統信件演變成電子郵件,然而電子郵件的迅速傳遞訊息的特性,也改變了人類溝通聯絡的習慣,像是期待對方回信的速度比過去傳統信件來得快、寫電子郵件用的敬語比傳統信件簡略;另外過去多數人不會隨便留家裡地址給商家聯繫,但現在可以留電子郵件給不熟的人。一開始人類因為需要科技的便利性來互相溝通,而由於網路科技的便利與匿名性,反被科技制約,仰賴科技以維持人際互動,進而影響人際社會的發展。
所以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科技←→人類社會,可以是不斷相互影響的。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416
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trol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il K. Gupta and Vijay Govindarajan) [報告者:惠雯]
本週報告的文章主要是在說明多國企業子公司間不同的策略背景,並描述子公司間不同知識流類型之差異與管理。多國企業子公司間策略應用的差異不僅存在於知識流,亦存在於產品流、資金流、當地的策略重要性、當地資源與能力的層級等,亦須採不同管理機制。而從全球創新者、整合者、執行者與地區創新者在「全球性的責任感與權力」比較曲線圖,可以看出責任感與權力的關係曲線形狀幾乎是以相同的方式發展,而權力越大者,責任相對也越重。
關於「擁有較不確定性忍受度的管理者,面對不確定的環境的處理表現較好。」則讓我想到這有點像「慢就是快」的哲學,當管理者面對不確定時,若是急於行動,做出錯誤的決策,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力氣修正先前錯誤的決定,甚至可能需要重頭來過。如果管理者在面對不確定時,能夠先忍住心裡的焦急,放慢腳步多收集相關的資訊,探聽可能的消息,盡可能從混沌未明的狀態中理出頭緒,等待適當的時機放手一搏,則比較能做出正確可靠的決策,雖然出招的動作慢,但是決策較為正確可靠,比急於行動的錯誤決策少付出時間與力氣來彌補錯誤,行動反而更快達成目標。
另外很喜歡銘心老師介紹給我們的詩,Stories of the Human Spirit (T.S. Eliot, 1888-1965) -The Rock(1934)。老師提到這首詩的背景是在工業革命後的工作生活。當人們從農業生活轉為工業生活的時候,原先生活型態、人與人的關係也跟著改變了!詩人Eliot觀察細微,且很有遠見地向人們發出了警惕之鐘!!
這首詩也讓我聯想到電影-「穿越時空愛上你Kate & Leopold」(梅格萊恩、休傑克曼主演)。這部電影所強調的是,當人們汲汲營營忙著賺錢、忙著發明...當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方式比以前便利,但生活步調卻只有越變越緊張,逐漸忽略甚至輕視過去累積的智慧!
於是工廠壓低成本,只重快速大量的生產方式,忽視商品的品質與誠信;於是人與人的關係只求利益,忽視應有的尊重與禮貌。這樣的結果,使人外在生活上可能進化成機器人,但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內在則退化成了野獸。所以人們把自己變成賺錢的工具,陷入了不快樂與一直無法滿足的漩渦中。
以前上課聽賴老師提到的例子,一個老師傅手工所做出來的饅頭,包含的是老師傅對於麵粉與水比例調和的技巧、對天氣溼度變化的觀察、揉捏饅頭的力勁、蒸饅頭的火候大小等累積多年的經驗。然而一個機器所生產出來的饅頭,麵粉與水的比例均一化,不論天氣溼度如何變化都用相同的水與火候,當然機器壓饅頭的力量也是固定的。也許工廠為求大量生產以機器製造出的饅頭可以賺很多錢,但是咬起來的嚼勁怎麼樣都比不上老師傅手工做出來的饅頭那樣的好吃,因為機器無法取代老師傅累積多年的經驗與做饅頭的用心。
生命是該浪費在美好事物上,但所謂的美好事物不是只有賺錢。
本週報告的文章主要是在說明多國企業子公司間不同的策略背景,並描述子公司間不同知識流類型之差異與管理。多國企業子公司間策略應用的差異不僅存在於知識流,亦存在於產品流、資金流、當地的策略重要性、當地資源與能力的層級等,亦須採不同管理機制。而從全球創新者、整合者、執行者與地區創新者在「全球性的責任感與權力」比較曲線圖,可以看出責任感與權力的關係曲線形狀幾乎是以相同的方式發展,而權力越大者,責任相對也越重。
關於「擁有較不確定性忍受度的管理者,面對不確定的環境的處理表現較好。」則讓我想到這有點像「慢就是快」的哲學,當管理者面對不確定時,若是急於行動,做出錯誤的決策,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力氣修正先前錯誤的決定,甚至可能需要重頭來過。如果管理者在面對不確定時,能夠先忍住心裡的焦急,放慢腳步多收集相關的資訊,探聽可能的消息,盡可能從混沌未明的狀態中理出頭緒,等待適當的時機放手一搏,則比較能做出正確可靠的決策,雖然出招的動作慢,但是決策較為正確可靠,比急於行動的錯誤決策少付出時間與力氣來彌補錯誤,行動反而更快達成目標。
另外很喜歡銘心老師介紹給我們的詩,Stories of the Human Spirit (T.S. Eliot, 1888-1965) -The Rock(1934)。老師提到這首詩的背景是在工業革命後的工作生活。當人們從農業生活轉為工業生活的時候,原先生活型態、人與人的關係也跟著改變了!詩人Eliot觀察細微,且很有遠見地向人們發出了警惕之鐘!!
這首詩也讓我聯想到電影-「穿越時空愛上你Kate & Leopold」(梅格萊恩、休傑克曼主演)。這部電影所強調的是,當人們汲汲營營忙著賺錢、忙著發明...當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方式比以前便利,但生活步調卻只有越變越緊張,逐漸忽略甚至輕視過去累積的智慧!
於是工廠壓低成本,只重快速大量的生產方式,忽視商品的品質與誠信;於是人與人的關係只求利益,忽視應有的尊重與禮貌。這樣的結果,使人外在生活上可能進化成機器人,但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內在則退化成了野獸。所以人們把自己變成賺錢的工具,陷入了不快樂與一直無法滿足的漩渦中。
以前上課聽賴老師提到的例子,一個老師傅手工所做出來的饅頭,包含的是老師傅對於麵粉與水比例調和的技巧、對天氣溼度變化的觀察、揉捏饅頭的力勁、蒸饅頭的火候大小等累積多年的經驗。然而一個機器所生產出來的饅頭,麵粉與水的比例均一化,不論天氣溼度如何變化都用相同的水與火候,當然機器壓饅頭的力量也是固定的。也許工廠為求大量生產以機器製造出的饅頭可以賺很多錢,但是咬起來的嚼勁怎麼樣都比不上老師傅手工做出來的饅頭那樣的好吃,因為機器無法取代老師傅累積多年的經驗與做饅頭的用心。
生命是該浪費在美好事物上,但所謂的美好事物不是只有賺錢。
喜愛的詩集—星星和蒲公英
《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 李敏勇 編譯 / 朱美靜 繪圖
這是日本女詩人—金子美鈴 的作品,
金子美鈴的一生其實並不順遂,正當花樣年華時即離開人世,
童謠詩的風格使人停下匆忙的腳步,
回過頭來聆聽內在幽微的聲音,
彷彿又穿過時光隧道重返童年,
燃起對生命中的單純美好與珍貴情感的記憶...
金子美鈴 (Kaneko Misuzu) 紀念郵票
(圖片來源:點此連結)
--
我,小鳥,鈴鐺 | 摘自《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即使我把手臂張得大大的,
我也不能飛到天空。
但一隻能飛的小鳥,
不能在地面跑得像我一樣快。
即使我搖動我的身體,
我也不能像鈴鐺發生美妙聲音。
但鈴鈴發響的鈴鐺,
不能像我知道很多歌曲。
鈴鐺,小鳥和我,
不相同但都是美好的。
--
那是回音嗎? | 摘自《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當我說「我們來玩」,
它說「我們來玩」。
當我說「笨蛋」,
它說「笨蛋」。
當我說「我不再跟你玩了」,
它說「我不再跟你玩了」。
因為這樣,後來
我變得傷心,
後來我說「對不起」,
它說「對不起」。
那是回音嗎?
不,那是我們自己。
--
積雪 | 摘自《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上面的雪
一定覺得冷。
輕盈地依偎著冰冷的月光。
底部的雪
一定覺得沈重。
負荷成百人的重量。
中間的雪
一定覺得孤單。
它既看不見天也看不見地。
這是日本女詩人—金子美鈴 的作品,
金子美鈴的一生其實並不順遂,正當花樣年華時即離開人世,
童謠詩的風格使人停下匆忙的腳步,
回過頭來聆聽內在幽微的聲音,
彷彿又穿過時光隧道重返童年,
燃起對生命中的單純美好與珍貴情感的記憶...
金子美鈴 (Kaneko Misuzu) 紀念郵票
(圖片來源:點此連結)
--
我,小鳥,鈴鐺 | 摘自《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即使我把手臂張得大大的,
我也不能飛到天空。
但一隻能飛的小鳥,
不能在地面跑得像我一樣快。
即使我搖動我的身體,
我也不能像鈴鐺發生美妙聲音。
但鈴鈴發響的鈴鐺,
不能像我知道很多歌曲。
鈴鐺,小鳥和我,
不相同但都是美好的。
--
那是回音嗎? | 摘自《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當我說「我們來玩」,
它說「我們來玩」。
當我說「笨蛋」,
它說「笨蛋」。
當我說「我不再跟你玩了」,
它說「我不再跟你玩了」。
因為這樣,後來
我變得傷心,
後來我說「對不起」,
它說「對不起」。
那是回音嗎?
不,那是我們自己。
--
積雪 | 摘自《星星和蒲公英》金子美鈴 著
上面的雪
一定覺得冷。
輕盈地依偎著冰冷的月光。
底部的雪
一定覺得沈重。
負荷成百人的重量。
中間的雪
一定覺得孤單。
它既看不見天也看不見地。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409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
(By Michael Earl) [報告者:文馨]
本文根據企業知識管理所關心的技術學派Technocratic、經濟學派Economic、行為學派Behavioral三大面向,向下細分七種知識管理學派。
老師提出技術學派與行為學派跟之前的二分法很相近,從老師的圖例中,可以看出如果以技術學派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則會集中在圖書館編目加工這類需要倚靠特定專門領域知識的工作上;如果以行為學派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則會集中在圖書館與出版業之間交流溝通的工作上。由此可見,組織有時可以選用或並行不同知識管理學派的管理方式,運用各學派的特色互補所欠缺的地方,使組織不同性質的業務得以順利推展。反過來說,不同知識管理學派的應用觀點會影響到組織側重的競爭策略與發展方向。
在七個知識管理學派當中,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策略學派(Strategic)。因為策略學派包含其他學派的內涵,最大的特色在於組織屬於知識產業,目標是將知識轉換成以知識為基礎的產品/服務,所以知識本身被視為組織與他人競爭的關鍵。因此,知識本身的創造與運用主導著組織的核心競爭策略。這跟之前所學到的:「應以組織的競爭策略為前提來決定合適的知識管理策略」似乎正好相反。個人認為原因在於其他學派則將知識作為創新產品/服務的“工具”、“概念”或是“過程”,此時知識管理策略扮演“支援”競爭策略的角色,以協助組織開發出符合競爭策略的創新產品/服務。而使用策略學派的組織,將知識本身當作組織的產品/服務,在此情況下,知識即是與他人競爭的關鍵產品/服務,便是由知識管理策略去“主導”競爭策略了。
另外,老師也鼓勵我們以創意思考去發展延伸Michael Earl的知識管理學派表格,我認為三個面向下的七個知識管理學派彼此之間互有關聯,應能並行支援,其中以技術學派為基礎,並適時運用經濟學派與行為學派來維護組織開發產品/服務的運作,呈現如下圖所示:
(By Michael Earl) [報告者:文馨]
本文根據企業知識管理所關心的技術學派Technocratic、經濟學派Economic、行為學派Behavioral三大面向,向下細分七種知識管理學派。
老師提出技術學派與行為學派跟之前的二分法很相近,從老師的圖例中,可以看出如果以技術學派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則會集中在圖書館編目加工這類需要倚靠特定專門領域知識的工作上;如果以行為學派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則會集中在圖書館與出版業之間交流溝通的工作上。由此可見,組織有時可以選用或並行不同知識管理學派的管理方式,運用各學派的特色互補所欠缺的地方,使組織不同性質的業務得以順利推展。反過來說,不同知識管理學派的應用觀點會影響到組織側重的競爭策略與發展方向。
在七個知識管理學派當中,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策略學派(Strategic)。因為策略學派包含其他學派的內涵,最大的特色在於組織屬於知識產業,目標是將知識轉換成以知識為基礎的產品/服務,所以知識本身被視為組織與他人競爭的關鍵。因此,知識本身的創造與運用主導著組織的核心競爭策略。這跟之前所學到的:「應以組織的競爭策略為前提來決定合適的知識管理策略」似乎正好相反。個人認為原因在於其他學派則將知識作為創新產品/服務的“工具”、“概念”或是“過程”,此時知識管理策略扮演“支援”競爭策略的角色,以協助組織開發出符合競爭策略的創新產品/服務。而使用策略學派的組織,將知識本身當作組織的產品/服務,在此情況下,知識即是與他人競爭的關鍵產品/服務,便是由知識管理策略去“主導”競爭策略了。
另外,老師也鼓勵我們以創意思考去發展延伸Michael Earl的知識管理學派表格,我認為三個面向下的七個知識管理學派彼此之間互有關聯,應能並行支援,其中以技術學派為基礎,並適時運用經濟學派與行為學派來維護組織開發產品/服務的運作,呈現如下圖所示: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326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By Morten T. Hansen, Nitin Nohria, and Thomas Tierney)
(被引用 1464 次 from google scholar)
[報告者:我]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組織的知識管理策略有哪些、又該如何為組織決定合適的知識管理策略。老師在報告的開始即提到,之前介紹過的幾位學者與Hansen此篇文章可以相對照,對照之下呈現出「吾道以一貫之」的精神,也發現到知識融會貫通的奧妙喔!下表可以看出這三位學者的論點都是二元論,其實談的都是相同的東西,但站在不同的觀點來論述(點圖可放大):
另外老師也提到圖書館太過於重視編碼化策略,缺乏個人化策略,讀者到書的那條連接線(bridge)常常是由廠商來建立的,館員應思考如何幫助連結讀者到書的那條線,而不是交由廠商來作。我想過度編碼化會普及化,使商品價值下降(因為隨處可見,讀者麻木了),因此可以適當運用客製化或在地化來吸引客戶,讓客戶感受到商品與自身的關聯。圖書館很需要創意思考,提供讓讀者感到與自身生活貼切相關的服務來提昇個人化策略。
以便利商店來看,雖然其是編碼化策略的體現,但亦適當運用客製化服務吸引客戶,拉近與客戶的距離。
例1:便利商店因為發現許多人越來越懶得花心思準備年菜,但又希望能在過年時吃到豐盛的年菜,因此特別規劃出年菜外送服務,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透過這樣的服務而有滿桌豐盛的菜餚過年。
例2:有些便利商店地處偏遠,附近沒有其他文具店,因此也會另外賣文具,但有的便利商店因為處熱鬧市區,附近已有許多文具店,且附近客戶很少有此需求,因此不會特別賣文具。
以網站來看,也可以找出類似的例子。
例3:各國yahoo網站雖然版面差不多(編碼化),但也會視當地人民的瀏覽習慣、關心的時事,來放置不同的內容(個人化)。
因此編碼化或個人化策略的發揮可先分析自身的競爭策略、客戶的需求來衡量。關於競爭策略的思考,也可應用到圖書館的經營上,個人覺得即是思考組織的核心價值,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弱勢:
*為何客戶要選擇您?
*您的產品服務跟其他競爭者有何不同?
*您的產品服務與知識資產,是否是其他競爭者難以模仿、取代的?
老師上課介紹美國館員Casey Bisson運用各種自由軟體與Wordpress開發作opac,原名為WPopac,後改名為Scriblio。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可查到Scriblio的相關資訊。個人覺得的優點是介面如同blog,容易操作,透過如blog分享的特性,可加強館員-館員、館員-讀者、讀者-讀者之間的分享。因為免費提供、自由開放,可避免走到廠商因為商業利益而生的那條線。Casey Bisson創新開發的精神值得學習。
而文章提到,有效率的公司儘管新產品或服務成熟時,會維持原先知識管理策略不變,例如當某些產品變得普及化、大眾化時,原先個人化策略的公司就會去避開這塊領域的生意,以維持個人化策略。但老師也拋出問題:永遠用同一種策略是否是好的?此論點有些爭議性,在老師與同學的互動討論下,認為應視環境的轉變、公司的成長階段來衡量,而非一昧地堅守原先的知識管理策略。需先仔細審視公司的競爭策略為何,再決定是否要改變知識管理策略,以維持彈性。但維持彈性並不是三心二意,領導者必須要有清楚的策略,避免讓員工對優先性感到困惑,甚而因理念不同而引發派系鬥爭等政治化現象。所以編碼化或個人化策略之間的拉扯戰,最後應由公司的競爭策略決定,由競爭策略去推動知識管理策略,而非本末倒置由知識管理策略去牽動競爭策略。
本週由我報告,報告過程中,感謝老師適時地舉出例子並給予建議,讓我對此篇文章有新一層的領略。特別印象深刻的是,老師靈活地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使文章的概念變得更易於理解。所以練習從生活去印證書上的學問,可以使書上的東西變得更有趣好玩,還可以知道哪裡有好吃喔!
(By Morten T. Hansen, Nitin Nohria, and Thomas Tierney)
(被引用 1464 次 from google scholar)
[報告者:我]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組織的知識管理策略有哪些、又該如何為組織決定合適的知識管理策略。老師在報告的開始即提到,之前介紹過的幾位學者與Hansen此篇文章可以相對照,對照之下呈現出「吾道以一貫之」的精神,也發現到知識融會貫通的奧妙喔!下表可以看出這三位學者的論點都是二元論,其實談的都是相同的東西,但站在不同的觀點來論述(點圖可放大):
另外老師也提到圖書館太過於重視編碼化策略,缺乏個人化策略,讀者到書的那條連接線(bridge)常常是由廠商來建立的,館員應思考如何幫助連結讀者到書的那條線,而不是交由廠商來作。我想過度編碼化會普及化,使商品價值下降(因為隨處可見,讀者麻木了),因此可以適當運用客製化或在地化來吸引客戶,讓客戶感受到商品與自身的關聯。圖書館很需要創意思考,提供讓讀者感到與自身生活貼切相關的服務來提昇個人化策略。
以便利商店來看,雖然其是編碼化策略的體現,但亦適當運用客製化服務吸引客戶,拉近與客戶的距離。
例1:便利商店因為發現許多人越來越懶得花心思準備年菜,但又希望能在過年時吃到豐盛的年菜,因此特別規劃出年菜外送服務,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透過這樣的服務而有滿桌豐盛的菜餚過年。
例2:有些便利商店地處偏遠,附近沒有其他文具店,因此也會另外賣文具,但有的便利商店因為處熱鬧市區,附近已有許多文具店,且附近客戶很少有此需求,因此不會特別賣文具。
以網站來看,也可以找出類似的例子。
例3:各國yahoo網站雖然版面差不多(編碼化),但也會視當地人民的瀏覽習慣、關心的時事,來放置不同的內容(個人化)。
因此編碼化或個人化策略的發揮可先分析自身的競爭策略、客戶的需求來衡量。關於競爭策略的思考,也可應用到圖書館的經營上,個人覺得即是思考組織的核心價值,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弱勢:
*為何客戶要選擇您?
*您的產品服務跟其他競爭者有何不同?
*您的產品服務與知識資產,是否是其他競爭者難以模仿、取代的?
老師上課介紹美國館員Casey Bisson運用各種自由軟體與Wordpress開發作opac,原名為WPopac,後改名為Scriblio。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可查到Scriblio的相關資訊。個人覺得的優點是介面如同blog,容易操作,透過如blog分享的特性,可加強館員-館員、館員-讀者、讀者-讀者之間的分享。因為免費提供、自由開放,可避免走到廠商因為商業利益而生的那條線。Casey Bisson創新開發的精神值得學習。
而文章提到,有效率的公司儘管新產品或服務成熟時,會維持原先知識管理策略不變,例如當某些產品變得普及化、大眾化時,原先個人化策略的公司就會去避開這塊領域的生意,以維持個人化策略。但老師也拋出問題:永遠用同一種策略是否是好的?此論點有些爭議性,在老師與同學的互動討論下,認為應視環境的轉變、公司的成長階段來衡量,而非一昧地堅守原先的知識管理策略。需先仔細審視公司的競爭策略為何,再決定是否要改變知識管理策略,以維持彈性。但維持彈性並不是三心二意,領導者必須要有清楚的策略,避免讓員工對優先性感到困惑,甚而因理念不同而引發派系鬥爭等政治化現象。所以編碼化或個人化策略之間的拉扯戰,最後應由公司的競爭策略決定,由競爭策略去推動知識管理策略,而非本末倒置由知識管理策略去牽動競爭策略。
本週由我報告,報告過程中,感謝老師適時地舉出例子並給予建議,讓我對此篇文章有新一層的領略。特別印象深刻的是,老師靈活地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使文章的概念變得更易於理解。所以練習從生活去印證書上的學問,可以使書上的東西變得更有趣好玩,還可以知道哪裡有好吃喔!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319
Managing Oneself (By Peter F. Drucker) [報告者:怡葳]
其實每個人都有上天所賦予的禮物—某種天份或特質,但是需要我們認識自己才能夠發現到這個禮物。Drucker提出以回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的方式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我們可以從行動、期望與結果相互比較下,找出自身的優勢。這讓我覺得管理像是一種修煉方法,幫助我們發現自身優缺點以維持或改正。
Drucker這篇文章所說的管理,對我們的職涯發展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像是他提到維持職場的人際關係、重視合作精神、認識同事、分析老闆、與溝通等等都可以說是會影響工作發展的關鍵因素。職場的人際關係常會影響到工作氣氛、合作則能運用自己與同仁的能力為公司創造價值。認識同事可以增進彼此的工作默契。分析老闆可以了解老闆所看重的業務、老闆對公司的經營理念。溝通則可以促進彼此知識分享,並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避免誤會紛爭。
而Drucker還提醒我們要發展副業!!
我想這是因為現在資訊太過普及,每個人必須同時具備許多能力,所以工作的大環境常是變動、不穩定與競爭激烈的。發展副業可說是培養並運用我們的第二專長從事我們有興趣的工作,幫助我們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從主要事業以外的角度來看事情,也能對社會有些回饋。
關於宜芳不贊同才華都是天生註定的看法,以及怡葳回應的人格特質是很難改變的看法,我認為如果期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可以思考這樣的人具備哪些特質,自己是否能夠學習這些特質,或是即使原先不具備這些特質,是否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一開始可以先不用為自己設定太多限制,試著給自己多些練習的機會與行動,然後再進一步分析需要修正的地方、自己為甚麼辦不到的原因、這樣的挑戰與改變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還是辦不到,至少自己曾經親身努力嘗試過了,比完全都沒有試過就否定自己來得好一些。只憑空想與預設立場可能會對未親身嘗試的事情先有誤解,而忽略掉自身潛在的可能性。
--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By Chris Argyris) [報告者:魯咪]
聰明的人因為習於所看到的一切,反而不能看到新學習的人所看到的那面,而無法發揮創意或產生知識架構的轉變。專家也常常因為過於執著於理論,而無法突破研究,因此有許多發明家常是因為不小心犯了某個“錯誤”,意外發現成功的方法。
這篇文章談到學習,讓我想到孔子說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還有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學習應該要以開放的心,保持謙虛的態度,才可以讓我們能觀察到細微的事物、看事情的多種角度,避免成為井底之蛙。個人認為其實問笨問題也是需要勇氣與厚臉皮的,但真要下功夫學習,不恥下問才能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
圖書館員常因為專業,很難跳出既有的刻板形象與想法,因此館員即使煞費苦心提出了許多服務,卻常常得不到讀者的心。對讀者而言,圖書館只是獲取管道的多種方式之一,如果館員能打破原先對圖書館的定義,或許較能從讀者的角度認識圖書館在讀者心中的地位,發現讀者潛在的需求。
而老師給我們做的個性分析測驗,我是屬於分析型,覺得蠻準的。不過我希望自己能感性或果斷一些,往和藹型或行動型的方向挪一些,因為有分析的特質若能加上感性的特質,比較不會給人有太大的距離感,若是加上果斷的特質,則能夠更迅速地將想法付諸於行動。
其實每個人都有上天所賦予的禮物—某種天份或特質,但是需要我們認識自己才能夠發現到這個禮物。Drucker提出以回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的方式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我們可以從行動、期望與結果相互比較下,找出自身的優勢。這讓我覺得管理像是一種修煉方法,幫助我們發現自身優缺點以維持或改正。
Drucker這篇文章所說的管理,對我們的職涯發展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像是他提到維持職場的人際關係、重視合作精神、認識同事、分析老闆、與溝通等等都可以說是會影響工作發展的關鍵因素。職場的人際關係常會影響到工作氣氛、合作則能運用自己與同仁的能力為公司創造價值。認識同事可以增進彼此的工作默契。分析老闆可以了解老闆所看重的業務、老闆對公司的經營理念。溝通則可以促進彼此知識分享,並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避免誤會紛爭。
而Drucker還提醒我們要發展副業!!
我想這是因為現在資訊太過普及,每個人必須同時具備許多能力,所以工作的大環境常是變動、不穩定與競爭激烈的。發展副業可說是培養並運用我們的第二專長從事我們有興趣的工作,幫助我們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從主要事業以外的角度來看事情,也能對社會有些回饋。
關於宜芳不贊同才華都是天生註定的看法,以及怡葳回應的人格特質是很難改變的看法,我認為如果期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可以思考這樣的人具備哪些特質,自己是否能夠學習這些特質,或是即使原先不具備這些特質,是否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一開始可以先不用為自己設定太多限制,試著給自己多些練習的機會與行動,然後再進一步分析需要修正的地方、自己為甚麼辦不到的原因、這樣的挑戰與改變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還是辦不到,至少自己曾經親身努力嘗試過了,比完全都沒有試過就否定自己來得好一些。只憑空想與預設立場可能會對未親身嘗試的事情先有誤解,而忽略掉自身潛在的可能性。
--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By Chris Argyris) [報告者:魯咪]
聰明的人因為習於所看到的一切,反而不能看到新學習的人所看到的那面,而無法發揮創意或產生知識架構的轉變。專家也常常因為過於執著於理論,而無法突破研究,因此有許多發明家常是因為不小心犯了某個“錯誤”,意外發現成功的方法。
這篇文章談到學習,讓我想到孔子說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還有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學習應該要以開放的心,保持謙虛的態度,才可以讓我們能觀察到細微的事物、看事情的多種角度,避免成為井底之蛙。個人認為其實問笨問題也是需要勇氣與厚臉皮的,但真要下功夫學習,不恥下問才能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癥結!
圖書館員常因為專業,很難跳出既有的刻板形象與想法,因此館員即使煞費苦心提出了許多服務,卻常常得不到讀者的心。對讀者而言,圖書館只是獲取管道的多種方式之一,如果館員能打破原先對圖書館的定義,或許較能從讀者的角度認識圖書館在讀者心中的地位,發現讀者潛在的需求。
而老師給我們做的個性分析測驗,我是屬於分析型,覺得蠻準的。不過我希望自己能感性或果斷一些,往和藹型或行動型的方向挪一些,因為有分析的特質若能加上感性的特質,比較不會給人有太大的距離感,若是加上果斷的特質,則能夠更迅速地將想法付諸於行動。
很美的禱文 分享
"On falling in love with God"
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finding God, that is, than falling in love in a quite absolute, final way.
What you are in love with, what seizes your imagination, will affect everything. It will decide what will get you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what you will do with your evenings, how you will spend your weekends, what you read, who you know, what breaks your heart, and what amazes you with joy and gratitude.
Fall in love, stay in love and it will decide everything.
Origin uncertain:
formerly attributed to Pedro Arrupe, S.J. (1907-1991)
Superior General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1961-1984
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finding God, that is, than falling in love in a quite absolute, final way.
What you are in love with, what seizes your imagination, will affect everything. It will decide what will get you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what you will do with your evenings, how you will spend your weekends, what you read, who you know, what breaks your heart, and what amazes you with joy and gratitude.
Fall in love, stay in love and it will decide everything.
Origin uncertain:
formerly attributed to Pedro Arrupe, S.J. (1907-1991)
Superior General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1961-1984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312
個人知識管理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越來越緊張,因為接收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且必須在短時間內從成堆複雜龐大的資訊中理出頭緒,以因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若能做好個人知識管理,則能幫助我們日理萬機,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例如運用行事曆軟體記下朋友的生日、在E-mail通訊錄中更新朋友的聯絡方式、或是用RSS閱讀器訂閱新聞網站的最新資訊等,這些活動乍看之下,如同生活的小習慣,其實也是個人知識管理的活動。善用工具來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可以把事情化繁為簡,使我們不必為了維護舊有的資訊、處理新進的資訊,而一直不斷重複作相同的建檔、修正檔案的動作,還可在需要的時刻,有效運用這些資訊。
關於個人知識管理的應用,我認為必須要考慮的有以下幾點:
1.清楚了解個人知識管理之目的,選用合適的工具
例如網路上有很多可供選擇的搜尋引擎,這些搜尋引擎各有其功能特色,必須要考量選用哪一種搜尋引擎,所提供的資訊比較能符合自己的目的與需求。當某人為了計畫旅遊想要上網找旅遊資訊,或是為了購買數位產品想要上網比較價格時,可能就必須運用不同的搜尋引擎來達到不同目的。
2.培養熟練工具的使用技巧
在剛接觸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時,可能不太熟悉工具的介面與操作方式,反而無法發揮工具的最大效用,因此必須要培養熟練的使用技巧,才能以最迅速方便的方式取得資訊。例如使用搜尋引擎,應輸入什麼關鍵字或如何設定進階搜尋都需要熟練的使用技巧,才能快速地找到完整相關的資料。又如規劃檔案夾、通訊錄的分類排序分式,都會影響到找資料的效率與方便性。
3.新的個人知識管理方式需要適應期
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與個人使用習慣有關,比如查電話號碼,有人比較習慣直接打電話給104查號台或直接問人,有人則比較偏好上網查詢。對於習慣上網的人來說,可能覺得上網查電話,還比打104與對方溝通,並另外拿紙筆記下電話號碼來得方便。但對於不習慣操作電腦的人而言,可能覺得直接打電話或問人,還比另外開電腦連線查詢來得快。
因此,即便工具本身的功能可依個人偏好去調整,但應用新的個人知識管理方式或許還是需要適應期。舉個人實例來說,記得以前國高中、大學幾乎都是用手抄筆記,到研究所後,因為對Office Word軟體的功能已算熟悉,以及在課堂報告時常會需要用電腦,便開始嘗試改用電腦在課堂上打筆記,一開始不太習慣這樣的方式,總覺得打字好像跟不上老師的講課速度,用手抄好像會比較快、也比較安心。然而漸漸適應熟悉後,開始發現手抄並沒有電腦來得迅速、也不能像電腦一樣可以即時增刪修改,所以有些課不帶電腦反而覺得不方便(習慣成自然,產生依賴感)。
個人知識管理的好處在於幫助我們組織零碎的、瑣碎的記憶,讓我們的腦袋有空間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電影「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即呈現出個人知識管理的效用,片中男主角原來是個警探,在癱瘓以前,每天都會閱讀四份報紙,了解新聞動態,並在工作之餘收集各種材質的東西,建立個人專屬資料庫。雖然癱瘓以後,不能行動自如,但他仍能運用資料庫的知識尋找新線索的靈感,並結合過去觀察累積的經驗,而得以順利破案。
好的個人知識管理在工具與人良好的互動之下,可以在關鍵時刻,提出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而依賴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同時,備份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越來越緊張,因為接收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且必須在短時間內從成堆複雜龐大的資訊中理出頭緒,以因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若能做好個人知識管理,則能幫助我們日理萬機,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例如運用行事曆軟體記下朋友的生日、在E-mail通訊錄中更新朋友的聯絡方式、或是用RSS閱讀器訂閱新聞網站的最新資訊等,這些活動乍看之下,如同生活的小習慣,其實也是個人知識管理的活動。善用工具來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可以把事情化繁為簡,使我們不必為了維護舊有的資訊、處理新進的資訊,而一直不斷重複作相同的建檔、修正檔案的動作,還可在需要的時刻,有效運用這些資訊。
關於個人知識管理的應用,我認為必須要考慮的有以下幾點:
1.清楚了解個人知識管理之目的,選用合適的工具
例如網路上有很多可供選擇的搜尋引擎,這些搜尋引擎各有其功能特色,必須要考量選用哪一種搜尋引擎,所提供的資訊比較能符合自己的目的與需求。當某人為了計畫旅遊想要上網找旅遊資訊,或是為了購買數位產品想要上網比較價格時,可能就必須運用不同的搜尋引擎來達到不同目的。
2.培養熟練工具的使用技巧
在剛接觸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時,可能不太熟悉工具的介面與操作方式,反而無法發揮工具的最大效用,因此必須要培養熟練的使用技巧,才能以最迅速方便的方式取得資訊。例如使用搜尋引擎,應輸入什麼關鍵字或如何設定進階搜尋都需要熟練的使用技巧,才能快速地找到完整相關的資料。又如規劃檔案夾、通訊錄的分類排序分式,都會影響到找資料的效率與方便性。
3.新的個人知識管理方式需要適應期
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與個人使用習慣有關,比如查電話號碼,有人比較習慣直接打電話給104查號台或直接問人,有人則比較偏好上網查詢。對於習慣上網的人來說,可能覺得上網查電話,還比打104與對方溝通,並另外拿紙筆記下電話號碼來得方便。但對於不習慣操作電腦的人而言,可能覺得直接打電話或問人,還比另外開電腦連線查詢來得快。
因此,即便工具本身的功能可依個人偏好去調整,但應用新的個人知識管理方式或許還是需要適應期。舉個人實例來說,記得以前國高中、大學幾乎都是用手抄筆記,到研究所後,因為對Office Word軟體的功能已算熟悉,以及在課堂報告時常會需要用電腦,便開始嘗試改用電腦在課堂上打筆記,一開始不太習慣這樣的方式,總覺得打字好像跟不上老師的講課速度,用手抄好像會比較快、也比較安心。然而漸漸適應熟悉後,開始發現手抄並沒有電腦來得迅速、也不能像電腦一樣可以即時增刪修改,所以有些課不帶電腦反而覺得不方便(習慣成自然,產生依賴感)。
個人知識管理的好處在於幫助我們組織零碎的、瑣碎的記憶,讓我們的腦袋有空間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電影「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即呈現出個人知識管理的效用,片中男主角原來是個警探,在癱瘓以前,每天都會閱讀四份報紙,了解新聞動態,並在工作之餘收集各種材質的東西,建立個人專屬資料庫。雖然癱瘓以後,不能行動自如,但他仍能運用資料庫的知識尋找新線索的靈感,並結合過去觀察累積的經驗,而得以順利破案。
好的個人知識管理在工具與人良好的互動之下,可以在關鍵時刻,提出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而依賴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同時,備份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Peaceful Warrior 觀後感
跑去二輪戲院看,覺得這部電影會讓人想要好好地珍藏在心中...
這部電影針對人生課題提出許多疑問,透過蘇格拉底與男主角米爾曼的精彩對話,點示出生命的意義。裡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之一,是把握住當下此時此刻。
我們常常不斷地在期待未來、為看不見的東西增添許多想像、在意他人的想法,卻無法專注於現在,就好像爬山時,常常會想什麼時候可以到終點,到了終點後,要好好飽餐一頓。但對於周圍的美景漫不經心,真正爬上終點後,沿途經過看到了什麼卻一點也記不得...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未曾真正活過。
雖然我們聽過這些道理,也可以理解,但親身實踐卻不容易;智慧看似神秘,其實就是實踐。
還沒看過的朋友問我這部電影是感人還是哲理的成份比較多,我仔細一想,驚訝這部電影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哲理。因為哲理很難以具象表達,但這部電影卻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片來源:Photowant.com)
這部電影針對人生課題提出許多疑問,透過蘇格拉底與男主角米爾曼的精彩對話,點示出生命的意義。裡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之一,是把握住當下此時此刻。
我們常常不斷地在期待未來、為看不見的東西增添許多想像、在意他人的想法,卻無法專注於現在,就好像爬山時,常常會想什麼時候可以到終點,到了終點後,要好好飽餐一頓。但對於周圍的美景漫不經心,真正爬上終點後,沿途經過看到了什麼卻一點也記不得...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未曾真正活過。
雖然我們聽過這些道理,也可以理解,但親身實踐卻不容易;智慧看似神秘,其實就是實踐。
還沒看過的朋友問我這部電影是感人還是哲理的成份比較多,我仔細一想,驚訝這部電影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哲理。因為哲理很難以具象表達,但這部電影卻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片來源:Photowant.com)
知識管理課後心得 | 080227-080305
回想第一次上課時,小蝶老師要我們大家互相介紹,覺得很有趣,我想由別人介紹自己,也會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可以幫助了解到,原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樣的。
知識管理也許就像是這樣,透過每個人分享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或專業知識,以打破既定成見,激盪出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平常上課學的都是先有的舊知識,但透過討論分享所產生的心得想法則是創新的知識。
知識即經濟的時代,強調出知識對於一個組織是否能發揮績效有重要的影響。Sveiby—KM之父,認為知識資本即是組織的無形資產,知識管理是一門結合組織無形資產以發展出最大效益的藝術。組織內每位成員都有其專精的知識,隱含不為人知。這些知識就是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產,雖然看不見卻很可能會為組織帶來重大成長與創新。然而為何說是一門藝術?首先因為要將這些隱含的、這些成員習以為常可能不自覺的專業知識挖掘出來,再來則是要讓成員體認到知識分享的重要,改變互相競爭的心態願意分享交流,此外還要能將各種來源的知識作適切的結合,才能創造出無形資產共同交集區的最大價值。
知識轉移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密切的互動分享才能創新。因為這牽涉到成員彼此之間知識的相互關係。比如:負責幫公司訂貨的成員與調查各商家誠信的成員,一個能掌握貨品價格變動,一個能了解各商家出產貨品的優劣,當他們的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時(透過知識管理或經常的閒聊交談),則可以為公司訂到合理價格下品質最佳的貨品。而知識分享的文化形成可能需經由習慣漸成自然。但成功的前提是有上位者的大力支持與推動,鼓勵成員分享的機制,才能順利推行。
另外,課堂簡報提到圖書館員也是知識管理師的一種,這賦予館員角色新的定義。從圖書館運作角度來看知識管理:1.閱覽組成員知道讀者喜歡看哪些書、讀者對書的需求。2.採編組成員知道哪裡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書、哪些書品質好、較具公信力。3.系統組成員維護館藏目錄,方便讀者知道如何找到需要的資源。4.參考組成員整理組織專題知識、推廣分享圖書館資源的運用。5.讀者從圖書館提供的書籍資源獲得知識,並激發其創新知識,產生新的作品或研究。由此看出將知識與讀者作連結,是圖書館知識管理師的任務之一。
知識管理也許就像是這樣,透過每個人分享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或專業知識,以打破既定成見,激盪出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平常上課學的都是先有的舊知識,但透過討論分享所產生的心得想法則是創新的知識。
知識即經濟的時代,強調出知識對於一個組織是否能發揮績效有重要的影響。Sveiby—KM之父,認為知識資本即是組織的無形資產,知識管理是一門結合組織無形資產以發展出最大效益的藝術。組織內每位成員都有其專精的知識,隱含不為人知。這些知識就是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產,雖然看不見卻很可能會為組織帶來重大成長與創新。然而為何說是一門藝術?首先因為要將這些隱含的、這些成員習以為常可能不自覺的專業知識挖掘出來,再來則是要讓成員體認到知識分享的重要,改變互相競爭的心態願意分享交流,此外還要能將各種來源的知識作適切的結合,才能創造出無形資產共同交集區的最大價值。
知識轉移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密切的互動分享才能創新。因為這牽涉到成員彼此之間知識的相互關係。比如:負責幫公司訂貨的成員與調查各商家誠信的成員,一個能掌握貨品價格變動,一個能了解各商家出產貨品的優劣,當他們的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時(透過知識管理或經常的閒聊交談),則可以為公司訂到合理價格下品質最佳的貨品。而知識分享的文化形成可能需經由習慣漸成自然。但成功的前提是有上位者的大力支持與推動,鼓勵成員分享的機制,才能順利推行。
另外,課堂簡報提到圖書館員也是知識管理師的一種,這賦予館員角色新的定義。從圖書館運作角度來看知識管理:1.閱覽組成員知道讀者喜歡看哪些書、讀者對書的需求。2.採編組成員知道哪裡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書、哪些書品質好、較具公信力。3.系統組成員維護館藏目錄,方便讀者知道如何找到需要的資源。4.參考組成員整理組織專題知識、推廣分享圖書館資源的運用。5.讀者從圖書館提供的書籍資源獲得知識,並激發其創新知識,產生新的作品或研究。由此看出將知識與讀者作連結,是圖書館知識管理師的任務之一。
最後整理SECI model + 內隱外顯4種組合的關係圖如下:
訂閱:
文章 (Atom)